NOx形成的液态颗粒物
对常见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1、PM2.5来源、成分和危害
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是大气中悬浮的固态、液态物质总称,其粒径自几纳米到100 mu;m不等,颗粒物按粒径可以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TSP)、PM10( 粒径小于10 mu;m)、PM2.5 (粒径小于2.5 mu;m,又称细颗粒物)和PM1(粒径小于1mu;m)[1]。PM2. 5 的形成主要源于自然源和人为源,或源于排放源直接排放的颗粒物与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颗粒[2]。
我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气颗粒物的研究工作。王玮[3]等对中国部分城市的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物质进行了近10年的监测,结果发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PM2.5、PM2.0的质量浓度均超过了100mu;g/m3。吴国平[4]等对我国广州、武汉、等四个城市的PM2.5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这些城市的PM2.5水平普遍超过了美国新标准的2~8倍。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来源的燃料的燃烧(煤炭的燃烧为主)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5]。
PM2.5化学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有无机元素类、水溶性无机盐类、有机物类以及其它含碳组分等。在关于PM2.5中水溶性无机盐的相关研究报告中表明,占到总水溶性无机盐80%以上的主要水溶性化学成分有NO2-、NO3-、NH4 、SO4-2等 [6]。
细颗粒物对于人类健康有十分大的影响,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以直接从呼吸到进入肺部并沉积,诱发心肺功能障碍等疾病[7]。据环境污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PM10和SO2等空气污染物危害人类健康主要通过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引发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8]。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也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mu;g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mu;g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2、PM的一般治理途径
对PM的治理,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大气污染,但更重要的是实施严格管控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传统的治理方法主要有:1.营造绿地,利用植物对PM2.5的截留、吸收和同化,消减大气中的颗粒物含量,但雾霾在冬春发生的频率更大,而此时植物自净能力有限;2.控制燃煤电厂等污染源治理,严禁粉尘排放,减少大气颗粒物来源。具体措施有安装脱硫除尘装备、达标排放等;3.禁止秸秆燃烧,通过其他方式处理秸秆问题,用深埋或发酵等方式代替焚烧,减少农村不当耕作方式带来的污染,而沼气池的建设成本较高;4.控制汽车排放源,减少空气中PM2.5前体氮氧化物的含量,减少PM2.5的形成。如限制尾气排放和推进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发动机效率等,提倡低碳出行,尽量不乘坐私家车;5.工业排放污染的控制,工业区的外迁和控制工业污染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翠竹(Pleioblastus pygmaeus)颖果贮藏过程中发芽率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文献综述
- 黄条金刚竹(Sasaella kongosanensis ‘Aureostriatus’)果实贮藏过程中发芽率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文献综述
- 温度对毛竹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文献综述
- 翠竹变异类型的形态及细胞学研究文献综述
- 有机质在水稻土剖面上的分布特征文献综述
- 长期耕种土地中磷元素在土壤剖面的分布规律文献综述
- 基于回归树模型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文献综述
- 鹅掌楸属DHAR基因原核表达与酶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 福建漳江口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碳官能团特征分析文献综述
- 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冠层不同高度CO2浓度时空变异规律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