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楸属DHAR基因原核表达与酶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15:20:26

文献综述:植物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还原型抗坏血酸 (ascorbic acid, ASA)是动物和植物体内重要的代谢产物[1]。在植物体内,ASA是一种重要的还原剂,可清除由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氧化反应产生的超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等活性氧自由基[2]。ASA在植物体内有4种生物合成途径,除此之外,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 DHAR)又叫谷胱甘肽-S-转移酶,参与ASA的再生。在活性氧清除的过程中ASA被逐渐氧化形成双脱氢抗坏血酸(dehy- droascorbic acid, DHA), DHA在DHAR的催化作用下与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发生作用,再循环形成ASA[3](如图1)。因此,DHAR通过ASA的循环再生调节植物细胞中还原性抗坏血酸的浓度,这对维持植物细胞体内的ROS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超表达的DHAR基因可使转基因植株抗干旱、盐和低温能力显著提高,因此,DHAR基因在植物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1 部分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4]

1.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1.1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结构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又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它是可溶性的细胞质和质体蛋白[5]。DHAR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中。DHAR具有典型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两个结构域,即由相对保守的N末端结构域和变化的C末端结构域组成,其中N末端结构域是由alpha;螺旋和beta;折叠组成类硫氧还原蛋白结构域(N末端结构域),而N末端结构域主要由多个alpha;螺旋组成。在预测的高山松、油松和云南松的DHAR蛋白三维结构中,所有DHAR蛋白均具有典型的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结构, DHAR蛋白的N末端结构域氨基酸大约组成了蛋白全长的1/3,包括1个beta;alpha;beta;alpha;beta;beta;alpha;结构域,C末端结构域则占整个蛋白质的2/3[6]。王俊生分析了小麦的3种DHAR蛋白高级结构,结果发现三者的高级结构中均在 N端形成beta;alpha;beta;alpha;beta;beta;alpha;类似结构,在C末端形成beta;束结构,属于alpha; beta;蛋白,但 Ta DHAR3比前二者的 N端序列形成了更为复杂的alpha;/beta;交替结构,而 C端形成的beta;束结构相对更简单[7]。在预测的白皮松的三维结构中,同样显示它具有典型的GST的折叠[8](如图2)。与典型的GST不同的是:DHAR是一个单体蛋白质[5],它不需要将两个单体聚合,而是直接以单体形式行使功能。

图2白皮松DHAR蛋白模拟的三维结构 [6]

1.2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功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