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 我国桑产业的现状
桑树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桑树的分布中心,有20多种,占世界总数的57%,全国都有分布。中国在植桑养蚕已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从本质上看,蚕是动物,采桑养蚕,桑叶实际上是作为一种饲料来使用。可是几千年来,桑除了极少数作为牲畜饲料外,人类并没有从畜牧业的发展大局上加以考虑和利用。近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产业发展,以及科研人员对桑树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桑产业开始由种桑养蚕的单一模式发展为桑树整体的多元化利用。
1.1桑产业发展的原因
桑产业发展的原因究其本质是由桑树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决定的。桑树适应性强、在不同生态区域都有分布,而且桑树年产鲜叶量高,据资料分析天然林木或高产饲料作物单位面积年产鲜物或干物量均以桑树为最高。桑树年产鲜物量平均15t/hm2,最高产量在中国可达60t/hm2。在沙漠地带、石漠化地区、石灰岩山坡、开矿毁弃地和尾矿山上,桑树也能较好地生存,具有较强的耐旱、耐寒和耐盐性,适应性强。桑树根系发达、生长快,是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石漠化治理,矿山尾渣区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等生态治理的理想树种;而且,桑叶营养丰富而全面,含有独特的功能因子,除用于养蚕外,还可用于畜禽饲料和桑叶茶及中成药的开发,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菌消炎、抗衰老、增强人体抵抗力等作用。
我国是桑树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由于丝绸消费市场无法有效扩大,与原料茧增产相伴的多是市场价格的下跌,这也成为蚕桑生产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下,近10年我国蚕茧年产量在 50至60万t 间徘徊,由此产生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为养蚕而生产的大量桑叶得不到有效利用。我国大部分蚕区桑园平均产茧量可达到1500kg/hm2,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桑园面积为68.1hm2,产茧量为55.38t,平均桑园产茧量为810 kg/hm2。
1.2桑产业的多元化
1.2.1生态茧桑产业
生态蚕桑产业就是按照生态农业的原理和要求,以现代科技和组织经营为手段,构建环境友好种养、资源循环利用、多元立体开发、生态治理相互结合的现代蚕桑产业模式。[4]生态茧桑作为我国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效利用生态茧桑的桑叶是增加生态茧桑种植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积极性,保持生态茧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生态蚕桑产业,推行绿色、环保、低碳、节约和高效省力种桑养蚕生产方式;以现代科技和循环经济理念对蚕桑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源进行高效开发利用;挖掘蚕桑物质和生物资源的新功能,开发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新产品造福于民;利用桑树的生态功能,实行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利用蚕桑文化资源并与地方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结合,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蚕农脱贫致富。
其中成就比较突出是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带动了蚕业科技的发展,育成了桂桑优62等一系列特色优良的蚕桑新品种,集成杂交桑密植高产栽培等蚕桑生产新技术,提高了蚕桑产业的劳动效率,组建 “八桂学者”等科研团队,充实了蚕桑科研力量,创新完成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提升了蚕桑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创新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机制,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并且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蚕桑产业的发展。但其也有不足之处:蚕茧品质与生丝等级还不够高,需进一步提高,种养机械化与资源综合开发刚起步,蚕桑产业链条短与深加工不足,急需招商引资。建议从加大蚕桑产业资金投入与平台建设、完善蚕茧收烘与缫丝工艺的改善、加快提升省力化机具与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加快推进“东丝西移”和“东绸西移”、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品牌化建设步伐等方面提升广西蚕桑产业综合竞争力。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翠竹(Pleioblastus pygmaeus)颖果贮藏过程中发芽率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文献综述
- 黄条金刚竹(Sasaella kongosanensis ‘Aureostriatus’)果实贮藏过程中发芽率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文献综述
- 温度对毛竹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文献综述
- 翠竹变异类型的形态及细胞学研究文献综述
- 有机质在水稻土剖面上的分布特征文献综述
- 长期耕种土地中磷元素在土壤剖面的分布规律文献综述
- 基于回归树模型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文献综述
- 鹅掌楸属DHAR基因原核表达与酶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 福建漳江口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碳官能团特征分析文献综述
- 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冠层不同高度CO2浓度时空变异规律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