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城市人口流动与农业生产模式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31 16:41:35

文献综述

  1. 农村城市人口流动问题
  2. 农村城市人口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动了各地区间人口流动,尤其是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得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因素得以破除,中国除港澳台之外31个省份之间的人口发生了空前的大规模流动。从“六普”数据分析中得知我国的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2.61亿,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 81.03%。而相比“五普”数据,现住地与五年前常住地不同的省际人口流动人数增加了2271 万,达到了5499万。在省际城乡人口的迁移过程中存在着四种迁移模式: 农村到城市、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以及城市到农村。其中,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依然是省际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模式。2010年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量达到1.08 亿,农村到农村之间的流动也达到了7290万; 同时在城市人口“回流”农村的模式下,人口流动量为830万。不论是哪种迁移模式,迁移量与“五普”数据相比都有大幅度增长。流动人口给城市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满足了城市产业扩张的需求,加快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据《中国省际城乡人口流动成因的研究》一文指出,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到城市是最主要的省际城乡人口迁移模式,占人口迁移总量的50%以上; 其次是农村到农村的迁移,同时城市到农村的“回流”现象也不容小觑,最后有一小部分的人会选择从城市迁往农村。

  1. 农村城市人口流动影响因素

在人口流动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整体省际人口流动和四种不同迁移模式(农村到城市、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以及城市到农村)下,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共性因素。湖南大学马荷花,王小军教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其它条件不变,当两地之间收入比增加1%时,迁移人口会增加约0.385%。迁移人口对两地之间距离的弹性一直稳定在-1左右,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地之间的距离增加1%会使迁移人口减少1% 。人口迁移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合理的迁移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大量迁入的人口带来了新鲜的劳动力,使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人口流动程度的加深同时也表明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渐加强。同时,教育水平差距对省际迁移人口的影响,在细分的迁移模式下,除了在农村到农村的迁移中受教育年限与人口迁移量无关之外,其他三种模式下教育与人口迁移量是显著正相关的。

因此在我接下来的研究中,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异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同一问题的不同省份对比中,教育水平以及普及程度可能是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

  1. 农村人口数量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

基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这一现象的考虑,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也日渐加重。刘彦随等主要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农村空心化的类型和演变趋势。此外,周祝平、林孟清等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农村空心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学者们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等问题也给予了较多关注。衡霞认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目前存在关系寻租致使农村人力资源逃避资本化开发、开发主体单一、开发成本与收益比失衡、开发内容狭窄等缺陷。冯继红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农村人力资本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和是否接受技术培训以及接受培训的时间长短与农民人均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潘锦云等指出,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有没有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匹配的农民人力资本,而旧路径依赖对培育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形成了锁定效应。郑万军在《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一文中提到,在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下,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既是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适宜路径,也是推进我国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

  1. 农业生产模式变化
  2. 农业生产模式变化总趋势

Yao利用参数随机前沿函数(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对1987-1922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得出土地要素贡献率高于化肥、劳动力、农业机械和灌溉。张宁等研究指出,与体力素质相比,农村劳动力智力素质在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增长中的作用更为显著。非参数法主要以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为基础,如孟令杰对我国1980-1985农业产出技术效率进行了测量,分析其变化趋势与地域差异性。事实上,农业生产决策单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政府层面来看,我国不同时期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经济社会层面上,工业的发达程度,信贷资金占总收入的比率,参与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比率与农业生产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微观农户方面,例如,Wang通过构建影子价格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资源禀赋、农户收入水平等因素对中国农村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何秀荣认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不应只是我国主要农村劳动力的“兼副业”,这样的农业生产现象最终必然会在市场中有所反馈,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若使农业生产加入现代经济发展的整体洪流中,规模化生产是必不可少的。她同时还指出,过小与过大的农场经营模式都不是农业生产的最优途径。因此,做好农业规模化生产,使生产做到“专业化”、“规模化”,应是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1. 农村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政策

基于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的这一现象,农村留守劳动力“空心化”问题严重,因此国家也适时推出“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土地充分利用的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