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国内外对劳动的研究由来已久,许多学者针对劳动教育做了关注和研究。通过对知网上的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不难发现,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劳动教育的定义、作用、在大中小学实施现状,存在的困境等方面。但针对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却还是寥寥无几,这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创新点。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一、文献综述
从国内学术界目前针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结果来看,有关于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针对高中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方面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内的新闻杂志报刊上就可以看到呼吁学校重视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劳动的号召。国内学术界以劳动教育为主体的文章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随后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章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如今知网上关于劳动教育的中文文献已经达到了3500多篇。我们将这些文章分门别类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将其研究的重点放在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作用,劳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等方面。但与本文研究方向一致的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的不过50多篇,这就说明虽然学术界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逐步深入并且不断增多,但是对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现状研究还是非常匮乏的,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的出发点以及可以创新的部分。
- 国内文献综述
1、关于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由于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也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 (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 (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班建武认为,从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质”结合的立场去审视劳动教育,必然会带来劳动教育内容上的根本性变革。可以说,立场的转变首先就体现在内容的革新之上。[2]张雨强、张书宁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最开始的劳动教育是指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直至后来才专门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进行深入论述,劳动教育发展为注重情感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它的内涵逐渐从单一到综合。[3]刘德林认为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培养劳动意识和提高劳动技能,通过对劳动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认识自身和认识社会,在具体实践中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增加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的效果。[4]
2、关于劳动教育的意义
司徒南认为,在当今时代,创造价值的过程依然是劳动。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生产劳动也有新兴的非生产劳动,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既有直接劳动也有间接劳动。然而,归根结底,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不能因为劳动的多样化形式而否定其本质——创造价值的活动。[5]郭长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我们组织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劳动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实施劳动教育不但有助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也有助于人的实践能力以及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所以要在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涵养。[6]张慧、倪胜利认为,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它是能促进人的身心解放的现实载体,也符合人本质属性的实现,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7]肖绍明,扈中平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话教育中文化象征性和劳动教育中自然化倾向的有机结合,是生产—劳动过程及其规范性、伦理性的结合。文化、伦理、规范不仅是生产—劳动的构成和结果,而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决定生产—劳动的发生与发展。[8]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