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着重从教育的角度,探究国内外在对乡土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内容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结果。看到乡土教育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以及在教学方式上国内外的差异和不同。乡土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技能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育的角度已经慢慢从老师的传授转向学生的主动接受中,乡土教育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爱国教育和文化教育。
关键词:乡土文化 乡土教育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一、国内乡土文化教育研究述评
就历史而言,乡土教育的意识在我国的起源很早,周礼一书中,已有“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以乡之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话,主要是藉由乡土民俗的生活教育,来实现教化的功能,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乡土教育的观念。中国学校乡土教育则可追朔到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它是以日本明治时期学制为蓝本,受日本乡土教育的影响,从此具有严格意义的近代乡土教育在我国开始形成发展。
- 乡土教育的界定
“乡土”释义为本乡本土,是故乡的乡土气息和乡土观念,泛指地方。“乡土”一词最早可追朔到《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意为家乡、故乡,也就是从小生长,亲人兼在的地方,在《晋书·乐志下》:“乡土不同,河朔隆寒。”中则是从地域上来说,指地方或者地区,《明史》中“以靖乡土。”是说乡土气息。
广义来说,“乡土”即“国土”,从狭义来说,“乡土”是一个人成长和生活的地区;主观来说,它是个人居住和成长、生活的环境,包括土地、文化、情感认同等,客观来说,就是地理环境,不包括情感认同。总的来说,“乡土”是人们出生、长期居住和生活的一定地理区域,并在其区域内形成了自身的生活体验并对其产生的情感认同等,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情感体验相互联系的综合体。
我国对“乡土”的意识和认同较早,对乡土教育的思想也是自古便有,就传统文化儒学来说,《诗经·小雅·小弁》中便多处表达了对家乡的敬畏之心和培养人的家乡情怀。《周礼》中则说到要通过民俗的生活教育来实现对人的教化功能。在唐诗宋词中,更是随处可见古人对故乡的怀念和赞美。
就近代而言,乡土教育思想形成于晚清。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八个科目中,分别包含了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历史、地理等有乡土教育特点的科目。。1905年后,清政府颁布《乡土志例目》,全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相继撰写地方乡土志,也是最早的乡土教材。民国时期,陶行知等具有进步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宣扬平民教育、生活教育,此期间我国的乡土教育得到一些发展,各教育家都开始研究乡土教育的演进和内涵,王骧在《乡土教育研究》中表明,乡土教育是贴近实际生活的生活教育、文化教育,是全民所需要的教育。就现在来说,乡土教育是给学生认识生活的乡土环境的教育,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意,是培养学生以乡土情感和乡土意识为宗旨的,以生活化、社会化、本土化为导向的综合性教育,乡土教育的内容既是表现中华民族共性的又是凸显地方特性的,也有区别于城市文明的文化。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