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漳州布袋木偶戏》文化创意设计研究
在如今的市场背景之下,文化创意设计已然成为现代设计多元化需求之一,承载着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在科学进步和经济高度发展的年代,文化创意设计已成为科学、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需要独特的创意、奇巧的构思以及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吸收民族特色、表现本土风情、使商品富有凝聚的文化展现力。
漳州布袋木偶戏文化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 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闽南地区)、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用布偶来表演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漳州布袋木偶艺术是即操纵艺术、雕刻艺术、服装设计、舞台艺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身的文化瑰宝。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其“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布袋木偶戏表演细腻、栩栩如生。用五指操纵木偶进行的表演,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种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
2006年漳州市木偶剧团的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关注。对于漳州布袋木偶戏的文化创意设计,应该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宗旨,学习优秀的文创设计经验,并且与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特点相结合,唤醒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
-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构成
木偶戏角色大致与戏曲相同,有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加上特有的飞禽走兽。旧时操纵表演者仅设正、副手,一般为父子或师徒。正手除操纵木偶表演外,还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纵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台是2米长的“一字台”,正、副手面向观众,并排坐定,操纵木偶在台板上表演。正手还要能操纵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脚色的表演,掌握各种行当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声调)的技巧。漳州木偶戏称为北派,北派木偶戏的特点是京剧风味,擅演武打、短打戏,动作轻快灵活,善于刻划鲜明的人物性格,音乐性强,富有节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动作。漳州布袋木偶戏中囊括的艺术形式极多,主要有操纵艺术、雕刻艺术、服装设计、舞台艺术等
二、中国木偶戏的种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