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绿道的现代起源可追溯至到奥姆斯特德1867年完成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1990年,查尔斯·莱托对绿道提出了详细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 [1]。从20 世纪90 年代发展到现在,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这种热潮被称为绿道运动。
著名绿道倡导者朱利叶斯·法布士将绿道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雏形绿道规划时期、景观绿道规划时期、环保绿道规划时期、绿道运动命名及发展停滞时期、国际绿道运动时期五个阶段[2]。杰克·埃亨则提出了绿道规划决策,即生态保护决策、生态防御决策、生态进攻决策和生态机遇决策[3]。研究方法也从最初的简单图示、理论分析等,变为结合GIS与图像重叠技术、适宜性分析叠加、景观结构指数、评价模型等技术手段,对绿道宽度、路面材质、使用者行为、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绿道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的绿道研究从2010年建设的珠三角地区绿道网起步,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各类绿道建设项目,大多是以防护绿地、附属绿地、滨水绿地的模式出现[4]。近年来,随着实践经历的积累和愈发充分的学术交流,国内的绿道研究内容得到扩展,主要集中于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研究、绿道旅游开发研究、绿道生态效益研究、绿道文化保护研究及国外先进案例研等五个方面[5]。可以说,国内的绿道研究更多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刘滨谊等人指出绿道具有涵养生态、休憩旅游、经济推动、社会文化及美化五大功能[6]。俞孔坚等人则在分析了绿道规划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绿道设计的五个主要方面,即:绿道宽度的设计、绿道与居住地的距离、绿道与机动车的交叉设计、绿道的路面和配套设施设计、绿道设计的人文关怀[7]。研究手段大多是依靠图示分析、理论分析,结合GIS、遥感、数学模型定量分析。
国内针对绿道驿站的专项研究显得有些欠缺,且往往是依附于对绿道的研究。根据现有的文献,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绿道驿站和绿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二是对绿道驿站的功能的研究,三是对绿道驿站的形式的研究[8]。
三、总结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