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选题背景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和横断学科,是现代生态学的年轻分支,它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景观生态学由德国植物学 Carl Troll首先提出。自十九世纪初发展至今,仍然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宏观方面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以下四个方面:Troll强调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Risser,Karramp;Forman强调不同学科的综合交叉,Hersperger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景贵和强调空间异质性。由于不同的学者关注点以及专业背景不同,所以这也形成了对景观生态学多种不同的释义,但都需要结合不同领域对景观进行研究,这也是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1]
景观生态学的独到之处在于有的放矢地针对“格局—过程—功能”进行研究,并运用全新的“源—流—汇”原理加以诠释,将相对虚幻的“流”真实化,将“结构决定过程,过程制约功能,功能促进结构”的闭环回路推进到可模拟和可操作的境界,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工程和景观生态管理作为本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显示其“面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鲜明特征。它博采众长,大量引进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充实自身理论体系,使其日臻完善,研究手段更具可视性、现实性、精准性和可操作性。[2]
正是凭借这些显著的特征和优势,在21世纪科学快速发展的当代,景观生态学仍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 选题意义
(1)对传统生态规划方法进行优化
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法压倒性地强调了样地生态条件的关键性作用,忽视了人文条件的影响,过分地关注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垂直作用与能量流动过程,却忽视了水平作用和物质之间的交换与影响。
相较之下,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规划方法则探讨了从宏观的意识形态到微观的样地特征等诸多影响因素,同时关注生态系统中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作用过程,强调对景观演进过程积极干预、景观格局的优化利用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并适合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生态规划方法的有效延续和补充。[3]
(2)运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调整现有生态系统
被誉为“风景园林之父”的奥姆斯特德,在19世纪末期创建了波士顿“翡翠项链”公园系统。他设计了一个由沿河绿色廊道连接绿地空间(斑块)构成的系统。这个天才的举动不仅是基于对美学和人类需求的理解,更是基于在景观尺度结构上对于蓝色/绿色基础设施功能实现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