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本文献综述是在查阅大量期刊、出版书籍和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评述。文献来源: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超星图书馆和已出版的报刊书籍。
1研究背景
今年是苏州古典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申遗成功以来,全世界、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这种认识比王致诚神甫或钱伯斯爵士那个时代对东方园林的了解要深刻许多,已经不仅限于一个肤浅的、流于形式的“中国风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深入,会有一个更平等、全面的视角,是对古典园林及其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综合审视。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我们的古园林修复和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最近二十年,即苏州园林进入世遗保护范畴之后的二十年,其保护状况可谓喜忧参半。究其原因,大致涉及到文保规划的合理性,资金的落实和资金流向,以及当前旅游业与古园林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等方面。有些地方还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刘敦桢,杨鸿勋等很多老先生都强调过关于古典园林保护的问题,有一些按照他们提出的模式进行了,有些忽视了。古典园
林追求自然,尊重自然特性与景观设计感受和体验,场地的历史、自然与生活和谐关系的宗旨相符合。[4]这些年来,尤其是苏州,在园林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人力物力都花了不少。然而这些资源主要集中于具有相当知名度、列入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典园林。一些小巧朴实的私家园林多为职能部门占用或处于废弃状态。这些同样具有城市历史延续和文化发掘价值的园林保护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2古典园林国内外相关研究
2.1国内古典园林发展与演变研究
近代古典园林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20世纪0年代至今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高峰,童寯先生与抗战前走访苏、杭、沪、宁等江南名园实地考察与测绘摄影,成书于《江南园林志》。书中论述了造园、假山、沿革、名园现状等方面问题,通过测绘摄影手法研究江南名园遗迹。一改以往纯粹文字描述的传统方式,第一次将江南园林展现在平面图上,为当时日益凋敝的江南园林留下宝贵的图片测绘资料。童寯先生认为:自来造园之役,虽全局或有主人规划,而实际操作者,则为山匠梓人,不着一字,其技未传。明末计成著园冶一书,现身说法,独辟一蹊,为吾国造园学中唯一文献,斯艺乃赖以发扬。[5]自宋以来,文人富贾多被认为是古典园林的主要创造者。童先生第一次提出重视工匠和专业造园技术的观点,对文人论园的种种附庸风雅之弊,亦有清醒的认识。自晚明以来,文风剿袭,重赏轻技的种种弊端,以及这种风气对中国造园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士匠分途”重士轻工的积习严重影响了中国造园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著名教育家陈植先生着手汇编了《园冶注释》、《长物志校注》、《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等重要的园林集注。陈植先生作为中国园林扎起开拓者与童寯先生的论述有些不同。陈植先生更着眼于造园技术、材料、工匠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很多技术问题的讨论有很强开拓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开启“颐和园”研究。周维权先生结合多年在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演讲稿件的积累,著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典园林史》。此书综合梳理了原始社会以来,园林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虽然不存在截然的“断裂”,但毕竟由于每一个阶段上人与自然环境状况并不完全一样,园林作为这种隔离的补偿而创设的“第二自然”,它们的内容、性质和范围当然也会有所不同。[6]此书史论综合性强,资料印证极丰富。对于园林发展的源流、背景环境叙述即为详尽,对于明清发展园林的总结有很大的推进。
2.2国内外古典园林发展与演变研究
日本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专著是冈大路著的《中国宫苑史考》。此书以汇编为主,夹以简短的观点论述。其实际论述范围除了宫苑园林之外还包括全国各地私家园林。作者引用多种中国古代文献和地方志,内容翔实。此外改书还对中国造园史上基本重要专著给予专文论述,参考价值极大,如《园冶》、《长物志》、《一家言》、《洛阳名园记》等。
2.3 国内古典园林发展与演变相关实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