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天妃巷口袋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1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区建筑的密度不断增大,城市土地资源越加紧张,尤其对于老城区的空间资源。因此建设大型户外活动空间越来越难。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户外空间的需求也极为迫切,越发需要安全舒适优美的城市休憩公共场所。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绿色公共开放空间,以点状斑块形式分布于城市的各个空隙与角落中,通过利用城市中心区的边角地带, 营造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绿洲”,为周边市民服务的开放空间。
在城市中心区利用边角空间营造人们休憩和休闲需要的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是关注民生的表现,也是城市发展的文明进步的表现,更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需要。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今国内外虽均有不少关于口袋公园的研究专著与文献,但从总体来看,口袋公园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深度和进度与其建设速度并不成正比。许多口袋公园在设计时因得不到足够科学的理论指导,致使大量口袋公园在建成后都普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突出反应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口袋公园的新建往往是由政府所主导的,因口袋公园能够填补城市的空隙与角落,美化市容,从而新建口袋公园成为政府提高其政绩的一种方法。这也导致了许多的口袋公园仅仅是为了填补城市的空白,美化市容而新建的,在设计口袋公园时,并没有对口袋公园的选址进行足够科学的思考,而是以“见缝插针”的方式,盲目新建口袋公园,致使许多口袋公园在建好之后因其所在位置不当等原因而很少被人们所使用,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如在美国的圣·路易斯,一个花费15000美元而建设的口袋公园,因其地理位置偏僻和周边环境差等原因,鲜为人用。最终又花了15000美元改建成了停车场。
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口袋公园具有改善局部小气候,为城市提供小型氧吧的生态功能。当今许多口袋公园在设计时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或者为了提高绿化率而达到国家规定的绿化标准,常常会出现盲目种植大量植物的情况,而这些植物很多又是与人完全隔离的,人们更本无法进入植物种植区域,其结果是绿化率提高了,可人的活动空间不够,出现了植物与人争抢空间的问题。且存在口袋公园的内部空间设计不够合理,服务设施不够人性,可坐率低下,可坐舒适度低的问题,导致了人们在口袋公园内的停留时间短,甚至不愿意在口袋公园中停留的结果。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外,对于'口袋公园'的相关理论探究,起始于景观设计师罗伯特·宰恩 (Robert Zion,1921- 2000)。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载恩与他的'载恩步运联合公司'一起提出了口袋公园的概念。它的原型是建立在、散布在人口与建筑高度密集的城市中也区域,能够被市民方便使用的,呈点状分布的小型公园,或称口袋公园系统。1967年5月23日,美国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公园正式开园,标志着这一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问世,也标志着口袋公园的正式诞生。
克莱尔·库·马库斯在《人们的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较为巧细的讨论了口袋公园的设计与发展, 并从场地的选择、入口的处理、边界的处理、功能区的分布、植物种植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要点进行了探巧,并对两个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书中还指出无论规模或设计如何, 关键是如何得到基金来建造和在建成后维护公园,以免导致公园的衰败或废弃。
欧洲的情况与美国类似。如上世纪70年代西班牙兴起的口袋公园建设热潮,巴塞罗那掀起“老城区旧貌换新颜” 运动;英国提出“乡村在门外”的概念,在城市中大量修建规模不等的口袋公园。
由于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匮乏,在日本口袋公园也蓬勃发展。日本的景观设计师言下肇与藤本信宜撰写的由杨利铭校译的《口袋公园——一个lsquo;憩rsquo;与lsquo;用rsquo;的场所》一文中简要的介绍了口袋公园在日本的发展及口袋公园的公共空间功能。
最近国外学者更多地开始关注口袋公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如口袋公园对人的休憩和恢复功能的研究及公园组成部分中个别要素对人心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研究。Nordh与Oslash;stby(2013)发现公园中的自然成分如草、花等在公园的心理恢复功能中占有很大比重,公园的封闭性及周围环境也具有影响心理恢复的可能性,因此,口袋公园的设计应考虑提供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恢复的重要元素。Peschardt(2016)等人主要针对口袋公园中促进健康的“休息和恢复”和“社交”2类功能,对哥本哈根9个城市口袋公园中的公园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绿化特征并不是社交所着重考虑的,而促进集聚特征应更为优先考虑。对于公园的“休息和恢复”功能,其结果表明,“地面绿色覆盖”和“封闭的绿色生态位置”是重要的,应避免“令人不安的功能”,比如操场和过于开阔的视野。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相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国内针对口袋公园的理论研巧起步较晚。我国对口袋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口袋公园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细部景观上面,且到目前为止对于口袋公园的界定尚未达成一个共识。在宏观布局上只是简单的提出以服务半径作为口袋公园的布局与选址依据,对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周边环境对口袋公园布局的影响考虑较少,在微观设计上大多都是对设计原则的探究,对具体的景观元素该怎样设计涉及较少,缺乏系统的专口针对口袋公园的布局与设计研究。
2003年夏娃详细地介绍了袖珍公园的概念、特点和设计原则,通过美国加州奥林达社区公园实例分析阐述袖珍公园的设计要领,应当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渗透,创造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2007年张文英在《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器的绿洲》一文中简要的阐述了口袋公园的历史及其发展,通过对佩雷公园等实例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分析,概述美国口袋公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指出国内应重视口袋公园的研究与建设,然而并未涉及到口袋公园的具体设计方法。口袋公园这个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使用。从此以后,国内学者开始关注面积小、高使用率的口袋公园,并对国内城市中心区边角空间利用进行一定的研究。汪艳荣和郭钟秀提出我国应借 鉴美国建设“口袋公园”的理念,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的边角地带,这种城市边角空间转换为小型景观空间的设计,必须注重选址要合理,设计要以人为本。袁野(2006)在其硕士毕业论文《袖珍公园的发展与规划设计对策的研究》一文中,主要从口袋公园的产生背景,口袋公园的大小、特征等方面对口袋公园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认为在我国,口袋公园应该属于城市绿地系统。对口袋公园在发展过程,因受到历史文化因素,功能行为因素,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简单的提出口袋公园按服务半径分布的规划原理。张璐燕(2011)在其硕士论文《上海袖珍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剖析》中,阐述了口袋公园发展的必然性,并对口袋公园进行了类别划分,上海市的口袋公园为调研对象,对几个口袋公园的案例进行了相关剖析,然后从视线空间组织等角度出发,对口袋公园在微观上的设计上提出了一些较具体的设计方法,对口袋公园的布局与选址并未有较深入的研究。
关于国内口袋公园的功能及分类,贾重阳(2015)认为口袋公园有“4个个性化特征”:(1)附属于城市形态的一体化绿地;(2)精炼的景观系统;(3)具有功能倾向性的公园综合体;(4)创新的设计形式。刘丽(2011)则按照“不同的布局形式和使用功能”,将口袋公园划分为休憩型、装饰型、交通型、综合型。
4 总结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