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插画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表达艺术,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艺术眼光不断发展的现状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插画多数应用在书籍装饰、外包装、日历、海报等等之中。插画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视觉符号,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独特的插画具有丰富的感染力,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形式以及内容。就插画来说,进行信息传达室主要功能,但是如果没有审美价值,缺少艺术内涵,也无法达到有效传达信息的目的。
插图设计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化的设计是用视觉语言将设计主题予以形象化的表现。它的基本诉求功能就是讲信息最明确、最清晰。最简洁的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求,努力使他们信服传递的信息内容,并在他们接收的过程中欣然地接受插图的劝说和诱导。
对于插画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刘平云在《插画设计与应用》[1]中写道:在中国,插画的产生与发展与版画、年画的发展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彼此可相互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独特地位的版画艺术,自始至终都与插画结伴同行、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代各类印刷图书的插图基本都是木板水印。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朝代的插画之间始终保持着某种传承关系,而以版画印制为主的表现特征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所以我国古代插画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做是版画的发展历史。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长时间的渗透,尤其是西方绘画思想、艺术样式和技术的冲击下,中国的插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点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术为基础,结合当时盛行的碳精擦笔肖像画和水彩画技法,作品表现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作为插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插画创作主要集中在政治宣传画与书籍出版插画等领域。到了20世纪9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更多使用电脑进行插画设计的新锐作者涌现,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加速了插画设计的传播、普及与应用。
在插画的艺术特征描述,余青青在《Illustration Design插图设计》[2] 中这样写道:(一)传达性。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插图的本质在于有效的传递信息,以传递基本信息为其基本功能,功能优先于审美作用。(二)从属性。插画的从属性就是说画面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要忠于文字内容,体现文字思想,图文一致。(三)独立性。插图的独立性相对于从属性而存在的。插图中除了倾注设计者对内容的理解,还融入了设计者自己的创意。(四)艺术性。插图作品不只是毫无美感的、令人索然无味的说明图,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激发受众的兴趣和欲求的视觉艺术形式。
插画就好像平面设计中的符号一样,充分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李慧在《平面设计中的符号语言的意义探讨》[3]中这样写道:符号和文化一样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一个相同的符号因为其所处的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而有着各种各样的寓意。在加上低于、民族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每一个地区的符号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和偏差。
插画绘制的过程中结合部分特殊的想象,丰富故事内容。现代设计中,年轻人喜欢丑萌形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张勐媛在《当代插画中的怪诞元素研究与应用》[4]写道:通过赋予滑稽丑怪的怪诞形象低龄生命体貌特征、行为特征,实现“丑陋”与“可爱”的矛盾与统一。关怀和照顾幼小生命是人类的本能,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倾向于以相似的方式对待具有婴儿面孔特征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做出反应。
好的平面作品是需要有一定的冲击力的。谢洁在《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中》[5]写道:平面设计在对审美的构建上,重点不在情感的抒发,而是运用文字、图片和色彩以及具有特殊性的符号,突出设计主题,在视觉上冲击人们的感受。
南京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近代建筑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在刘先觉、张复合、村松伸和寺原让治四人联合编写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6]中描述到南京的近代建筑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而且也记载了南京历史的曲折变迁。南京的城市建筑是中西兼容,;力图寻求适合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建筑。在南京,既可以看到中国宫殿式与传统建筑形式的继续发展,也出现了对创造新民族形式建筑的探讨;既可以看到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与殖民时期的风格移植,也涌现了一批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在致力发展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所有这些历史遗迹,都充分反映了南京近现代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