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克庭院到田子坊--论居住功能的保留与历史街区的更新维护
1.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发展取代旧城成为城市的重心,现代建筑取代了传统街区,承载城市历史与美好记忆的旧城区正日渐衰退。粗暴快速的旧城改造也导致以往生机勃勃、亲切宜人的旧城区不复存在,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现象愈加严峻,公共空间品质低下,使城市活力衰退。
2.研究目的及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意义正是在于它能够把不同差异性的人,无论其种族、年龄、阶层和爱好,集聚在一起通过在城市中的公共交往,突破了原来建立在亲近的共同性上的个体身份,为人们在复杂的城市生活中形成更广泛层次的社会关系及重塑个人身份提供了无尽的可能,它使人们连成社会。而城市公共空间也就可以被视为政治学领域公共领域概念的物质体现或物质承载。
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城市公共空间是社会和谐状态的最佳物质体现。一方面,“公共性”在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经历了从没落到复兴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充分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形式和内容的变迁;另一方面,尽管欧洲和中国社会的“公共性”形式和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公共空问的发展及建设经验是还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创造全新形式的,充满“公共性”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是可以被期冀的。
3. 历史经验案例评析
公共空间是旧城区人工开放空间,是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这些空间环境承载着市民日常社会生活,蕴含着记忆和情感,积淀着当地历史与文化。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市的面貌固然焕然一新,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在这个过程中也消失了。拆除历史街区的代价是昂贵的,我们在感叹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千城一面”时,不禁要对这种“喜新厌旧”行为进行反思。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