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江阴北大街为例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参考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实践层面的经验,在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指导下,总结得出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取江阴北大街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保护和更新工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经过比较研究,提出合理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建议,寻找适合其保护与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索建立在有机更新理论基础下的江阴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体系。
1.2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科技取得了极大进步,社会制度在不断改革,然而城市的自我更新模式逐渐被削弱。在我国,由于传统住宅模式和现代居住模式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传统住宅院落被大规模破坏,地方文化符号的丧失,城市记忆标志的泯灭,以及历史遗存的摧毁等一系列的问题层出不穷。保护“过时”的历史街区在生态文化复原和文化升华方面成为了现代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如保护好,历史街区就可以是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建筑,还能为旅游商业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使其在文化和经济上能彰显自己的实际功能,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 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历程
2.1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系统保护的概念。解放初,我国就开始实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1982年2月8目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求“尤其对能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hellip;hellip;更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严加保护,hellip;hellip;要在这些历史遗迹的周围划出一定保护地带,对在这个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当采取些必要的限制措施”。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一时期虽然还未形成历史街区的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文物建筑以外的地区的保护问题。 1986年又公布了第二批38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并确定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授予地方审批公布本省、本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权利的条件“保存文物非常丰富,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此处说到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指的就是历史街区。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各种保护条例的出台和相关会议的开展,标志着历史街区保护研究体系的逐步完善。
2.2国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