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抑制及其产生的机制
摘要:返回抑制是指对之前关注过的位置(客体)做出反应时,其反应时变长的抑制现象。本文主要介绍了返回抑制的相关范式,探讨了返回抑制现象背后存在的理论解释,返回抑制与视觉空间记忆的关系等问题,并指出了视觉空间记忆与返回抑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返回抑制; 工作记忆; 空间位置
1 引言
在1980年代初,研究者发现对外周视野中刺激的注意转移会产生抑制效应(Berlucchi, Di Stefano, Marzi, Morelli, amp; Tassinari, 1981; Cohen, 1981)。在Posner和Cohen经典的实验范式中(见图一),屏幕中首先会呈现三个方框作为可能会出现刺激的位置,随后在外周视野上呈现突现的刺激(边框突然变亮),并且呈现刺激的位置称为线索位置。间隔一段随机的时间之后,在线索位置或者非线索位置呈现目标刺激要求被试迅速按键反应。结果发现,当线索和目标呈现间隔的时间很短时,被试对线索位置的反应要快于对非线索位置的反应;当线索和目标呈现的时间间隔大于300ms时,被试对呈现在线索位置目标的反应时要长于在非线索位置目标的反应时。Posner和他的同事们 (Posner, Rafal, Choate, amp; Vaughan, 1985)将后者命名为返回抑制以体现其对于注意返回先前注意位置的抑制作用。
图一 Posner和Cohen(1984)所用的线索范式
返回抑制效应也出现于许多视觉搜索任务中 (Wang amp; Klein, 2010), 并认为它可以避免注意固着从而促进视觉信息的加工 (Klein, 1988; Klein amp; MacInnes, 1999; Posner amp; Cohen, 1984)。
2 返回抑制的常用范式
研究者采用了多种范式对返回抑制效应进行了研究,其中最为经典的是Posner的线索目标范式:首先呈现一个线索,间隔不等的时间之后呈现目标,被试对目标做出手动按键或者眼跳反应。在目前的研究中,往往在线索和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中央线索。中央线索会使得注意从外周返回中间,IOR出现提前(Brodeur amp; Enns, 1997; Castel, Chasteen, Scialfa, amp; Pratt, 2003; Huey amp; Wexler, 1994; Sapir, Henik, Dobrusin, amp; Hochman, 2001)。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