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杭州德胜小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3 10:47:01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杭州德胜小学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查阅,对所要研究课题中的相关概念:支架式教学理论和习作教学,进行了概括总结,同时,还查阅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的相关经验。并且对查阅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和展望支架式教学理论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理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一、文献综述

1.关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研究

“支架”原本的意思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个词早在1300年前就已经使用。而教学中的支架式理论则是依托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和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理论产生的。它将儿童的学习看成是建筑的过程。儿童的“学”是不断积累、积极的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教师的“教”则是建筑建造过程中所必需的脚手架,为儿童建构知识框架提供必要支撑和帮助[1]

在国外,对支架式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早,研究成果也较为成熟。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起源来看,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与儿童要进行处理问题的水平之间是有差距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可以不断缩小这种差距,我们把这种距离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而应该适当高于已有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不断发展。

同时,支架式教学是从建构主义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伍德、布鲁纳和罗斯就设计并实施了有关支架式教学的一个经典实验。他们教3岁和5岁的孩子搭建金字塔模型,将言语指导和操作提示作为“支架”,帮助孩子们分析任务、制定操作步骤,并鼓励他们正确地使用小木块。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孩子们的操作进展,教师相应地调整任务,使任务最为合适。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孩子能胜任时,教师就逐渐减少帮助,撤掉支架。直到孩子们顺利完成任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