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民教育内容探析文献综述

 2022-08-13 10:52:01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民教育探析

摘要:本课题研究的是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民教育探析,课题涉及的领域主要有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公民教育两部分。由于该版教材为最新出版,已有的研究中极少涉足此教材,研究者一般会从儿童生活、儿童情感、教学法等方面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探讨,缺少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相关研究。在公民教育方面,近代以来开始复兴,有关研究不断涌现,但由于各种现实与历史原因,我国公民教育面临着挑战与革新。应运而出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正是我们探索中的一个重要尝试,也是目前公民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对于它的探析于公民教育的实施和研究有益。

关键词:公民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材

一、文献综述

(一)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相关研究

1981年,国家教委决定在中小学开设德育课程,开启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不断革新的历程,迄今,已走过35个年头。此次课程改革中,在国家课程政策、课程标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多层次、多样化的德育教材建设思路是教育的重要进步之一。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课程改革的一大成果,是否能够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发挥出我们所期望的价值,这值得漫长时间的实践给出答复。目前,关于这套教材的研究仍然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主要是从教材的建构和教材的实践两方面切入。

  1. 德育教材的建构研究

德育教材的编写是德育课程目标落实的关键。教材编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德育及全部教育的质量。德育教材的编写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诸如“无思、无我、无生活”,“自我中心的伦理立场、技术化的生活理路以及功利论的道德逻辑”,追求廉价的生动、“傻瓜式”教材,学科专业、课程专业缺乏等等局限。针对德育教材编写普遍存在的问题,各个学者、教育实践者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檀传宝先生提出德育教材的编写应当努力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孙彩平先生从知识与道德、知识学习与德性养成的关系,强调了知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对道德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中,编写者认识到教材归根结底要符合教育逻辑,教材归根结是“学材”,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根据这一理论定位,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进行教材建构:单元是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正文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构成,栏目是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本身,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的教材设计,打破了德育教材的灌输、说教结构,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共生,为学生整体生命的投入创造了条件,建构了基于生命经验的道德学习方式,使教材的 “内容律”与 “教育律”得到更高层次的融合。[1]在德育回归生活方面,编写者在教材编写中,将叙事伦理学与理性理论学结合起来,以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的原

材料,通过建构生活事件、制作文本 “机关”、设计内在性活动等文本策略,形成了小学德育教材摹仿儿童生活的编写方式,对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创造性探索。毫无疑问,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中,编写者的巧妙用心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1. 德育教材的实践研究

在教材投入到真实的小学课堂当中时,德育教学的实践有着无限可能性。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教育需要重视情绪和情感机制的运用,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博硕论文和教育工作者文章中也不乏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实际运用中的探讨,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小学生德与法的培养。韩笑作为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师,力求运用可行性强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由于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2016年正式推出,因而它只有短短的两年小学实践期。而且目前小学只推出了一到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这本教材的真正价值尚未在我们面前展开,相信随着它在小学的普及,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可行、进步的德育思想,成为一本学生获得德育的好教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