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自尊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文献综述

 2022-08-13 10:56:30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

——自尊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摘要:社交焦虑是心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这与它会给人们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有关。中学生本就处在特殊的心理发展时期,帮助他们克服社交焦虑、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已有文献表明,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其中,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反映父母对儿童的温暖及控制水平,对其子女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影响。自尊与孤独感均与社交焦虑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仍待验证。

关键词:社交焦虑 家庭教养方式 自尊 孤独感

一、文献综述

关于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界的热点之一。在已知的文献中,社交焦虑的发生对象从小学到成年早期均有涉及。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比较特殊的青春期阶段,其交往对象与之前的小学阶段发生了重要改变,从主要与父母交往转向更多地与同伴交往。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害怕丢面子、不敢与人交谈、对视等情况,也就是社交焦虑问题(殷志敏,2018)。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或恐惧等情绪反应与回避行为(郭晓薇,2000),其基本表现是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视,怕自己在人前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等(Fernaacute;ndez, Pedreira, Boccia, amp; Kaczer, 2018)。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会妨碍人的社会交往功能,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为精神障碍(赵高明等,2020)。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社交焦虑高发期的青少年来说,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会使青少年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的机会大幅度缩减,导致个体出现各类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LIEB R et al,2000)。

国内对社交焦虑的研究并不少见,对于社交焦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社交焦虑的成因是由社交能力发展不足、否定性的自我评价和认知失调三个方面导致的(栗文敏,刘丽,2007),她们认为,社交能力的不足使个体更倾向于对于一些情境作出否定性的自我评价,认知失调在其中也起了很重要的影响。这促使后人思考,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是否会影响到他的社交,进而导致社交焦虑。高文凤等人发现,自我接纳和自尊是影响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已有研究发现,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相关关系,自尊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张婷,2019),并且自尊在心理素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了完全中介作用。张亚利等人也发现,自尊水平较低的被试将拥有更高的社交焦虑水平。他们对此作出解释,认为个体的低自尊水平表明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同感较低, 这属于一种消极的自我认知。这种不良的信念使其倾向于在人际交往中把社交情境知觉为是危险的, 于是产生了社交焦虑 (Cheng et al., 2015; Ran et al., 2018)。自尊恐惧管理理论同样对此作出解释,该理论假设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能力感和价值感的整体评价,是一种“焦虑缓解器”。低自尊者因倾向于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 自尊的保护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进而使个体无法有效摆脱和缓解社交情景中的焦虑情绪, 因而社交焦虑水平较高(Pan, Zhang, Hu, amp; Pan, 2018)。与之相反的是,高自尊者倾向于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这使自尊的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使他们能够更从容、积极地处理社交问题, (丁子恩 等, 2018), 并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Berger et al., 2017), 因而社交焦虑水平较低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环境因素对社交焦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有学者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与社交焦虑存在直接作用,这从侧面反映出深入研究家庭因素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将对揭示社交焦虑的形成机制具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家庭环境因素,它包括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信念及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和行为倾向。李秀丽等人在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城乡初中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初中生的社交焦虑与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积极的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Moore等人也曾通过实验室和自然情境下的直接观察和父母及孩子的自我报告发现,使用控制教养方式的孩子的焦虑水平普遍高于使用关怀教养方式的孩子的焦虑水平。诸多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反映父母对儿童的温暖及控制水平,对其子女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杨涵舒等,2020)。但未有研究证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社交焦虑存在预测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