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与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审美素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成为研究与关注的焦点。但是审美素养培养的方法仍然是单一的,效果如石投水。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养和支架式教学的相关文献出发,结合教育部的方针政策和先进的教育经验,总结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在国内发展的现状,考虑支架式教学与其融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支架式教学
审美素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其培养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焦点。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审美教育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如何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将审美素养的培养真正纳入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去,亟需得到学术研究和实践验证的支撑,以下是笔者关于审美素养培育的文献研究。
- 审美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审美教育在西方的缘起
“审美”一词源于希腊,本意是通过感官的知觉。柏拉图在“理念论”中提出“美是联接可感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的桥梁,hellip;hellip;对于美的爱就成了灵魂的主要功能与灵魂回忆理念的途径和条件”。[1]
美育概念是在西方率先被提出的。诗人席勒于1793年在他的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并提出“把美的规律看作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的精神自由,并把审美的国度视为最高的境界。”[2]这部巨作为美育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审美教育在国内的引入与发展
在中国古代,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相关的概念,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已经在追求美与善的统一,其主张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诗教与乐教上。孔子在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数、书)中,置“乐”仅次于“礼”之后,突出了美育的地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