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激励用语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2 10:27:13

文献综述

现在的小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非常需要积极性,主动性,在笔者看来,当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被动,需要家长,教师或者物质等方面的激励。其实笔者觉得,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本人有想去学习的动机,对学习本身有兴趣,才会真正爱上学习,吸收到知识的滋养。所以笔者认为,想要提升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从小学生本身入手,提高他们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情感体验;第二是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社会层面的因素出发。其中,教师的激励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教师对小学生的鼓励会给予他们各个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是从教师的语言激励入手进行研究。

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师的教学语言的传授,而教师的激励语言也是对学生激励作用中最重要的一环,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还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加深理解。但是,笔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小学实习后,发现对于教师的激励学生是非常看重的,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他们一天的心情等等。但是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他们知道教师激励语言的重要性,但是光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多少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怎么去运用激励性语言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情感差异,教师应该怎样通过理论依据,根据实际环境,运用激励教育的策略激励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爱上学习,实现自我的发展,这是一个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教师良好教学素质的体现。以小学教师的激励语言为对象,在经过调查和研究之后,找出小学生对教师激励语言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从而给出具体的操作建议和策略。从理论上来看,加强对小学教师激励用语的研究,可以为教师改善教学语言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教育一定程度的发展,从实践上看,有助于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教学的效率,增进学生和教师的情感,推动学生的主动发展。

从上世纪开始,国内外就有很多行为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等开始研究激励的早期理论,比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归因理论”,行为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还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等等,这些都对激励教育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从上世纪开始就开始对语言激励教育进行定义,作为一种理论,它最早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进入教育领域。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公认明确的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现在大多数小学教师都是比较重视语言激励的,甚至更有教师是非常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但存在一部分小学教师是使用传统的激励用语,而且,大部分的教师的激励用语都相差无几,对待不同的同学也是类似的话,甚至几个学期下来都是一成不变,虽然绝大多数的教师能够意识到激励教育,但是因为主观和客观上的种种原因,并不能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把激励教育落实好。另外还存在教师并不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进行激励教育,并且在进行激励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频率不当的问题,教师需要用更合适的语言投入到教学过程里。

因此,笔者从激励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和背景出发,从提出观点,理论研究和实际方法入手,对小学教师激励用语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小学教师的激励用语存在无效性和矛盾性。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解释,教师有传统观念,自身的素质不够高,对激励教育了解不深等等,而学生自尊心过强,自信心不够等。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加强小学教师对语言激励的认识,加强小学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加强“社会环境”的建设。

资料编号:[27210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