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体教育思想的后进生教育研究研究综述
摘要:
关键词:转化后进生 马卡连柯 集体教育
- 后进生现象
(一)后进生的概念研究
对后进生的研究,首先要涉及对后进生的界定,怎样的学生才叫后进生呢?其实早期,我国还不用后进生这个词,用的是差生或者学困生。后来有学者和专家提出这两个词语都不太合适,前者否定了学生的能力甚至品德,给人一种一棒子打死的感觉。后者是从病理学上描述的,是从生理、病理角度作出的对某类人群的病理定义。我国学者对于后进是指在某方面相对落后于一般学生这一概念没有多大分歧,但是对于是在哪方面落后却没有达成统一。
一种是指“思想品德落后的学生”,比如教育大辞典中给出过相关定义:所谓“后进生”,其含义是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
一种是指“学习落后的学生”,对于一般的学业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来讲,用“学习后进生”或者“成绩落后生”来表达显得更为准确。造成“学习后进”的因素有多种,包括个人自我条件原因和外界客观因素等。与学业成绩一般或优秀的学生相比,“学习后进生”的最大特征就是学习意愿较低,对吸收新知识的愿望不强烈,对身边的人和事反应冷漠, 缺乏成就动机。[[1]]
还有一种是“双差生”,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为结构由两部分构成:认知性行为和道德性行为。两种行为在一个人身上统一为一种行为结构。认知性行为是道德性行为的基础,道德性行为对认知性行为具有反作用。[[2]]具体表现为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成绩好,那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会表现出高的道德觉悟,遵守好班级常规。也就是好的行为习惯和好的成绩是相辅相成的。在此,笔者将采用双差生的定义,对符合界定的“后进生”进行观察研究。
在国外,后进生对应的英文有“underachievers”、“poor students”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 (上、下) 一书中将学习落后的学生称为“后进生”。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后进生有两种类型:一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孩子,二是“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孩子。
(二)后进生成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后进生的成因普遍认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