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研究背景
阅读是个体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科技化时代已经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自身适应新环境、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与教学的目的已经从原本机械地传递知识,变为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同时,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这些认识已成为国际教育与学习评价的主流理念。
阅读测试是衡量个人阅读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手段
小学是个体学习的重要奠基阶段,也是阅读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开始积累的阅读素养不仅是学生各学科学习的重要支撑,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学习能力及终身发展的程度与水平,更为社会文明程度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2]。
回归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普遍用语文考试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不仅仅是学生需要从阅读测试中查漏补缺,阅读试题具有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也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师们课堂阅读教学中的着重点。所以,科学而规范的阅读试题对于阅读测评诊断、调控、导向作用的发挥,以及引导正确的阅读教学的方向,最终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评与目标,教学紧密相关
阅读测评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重心,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叶丽新在《测试框架:语文考试改革的重要着眼点》[3]中提出我国应该迫切构建语文“测试框架”,以此来完善我国的阅读测试。
测评,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为了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知识的内化程度,以及外在表现的能力程度,以此来评估是否教育目标得以达成的依据;目标,是用来指导学习内容,学习深度和学习方式的方向,决定了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终实现;教学,是教师与教育者致力于实现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学习的起点走向终点的重要手段。若是能在目标的指导下,实施较为科学的教学,制定出合理的测评,学生便能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即学生被要求学习的东西,是他们在测评中可能遇到的东西。另外,目标、测评、教学三者的不统一也会造成不良效果。由于测评会影响学生的分数,目标反而会由测评决定,这样的测评指向的学生能力养成极有可能偏离了目标。另一方面,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关注教学效度,更关注测评分数,那测评内容就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实际教了什么,而不是按目标设定的教学内容。同时,当测评内容与教学活动严重偏离一致性时,测评不能为教师提供有效的证据进行判断,教师就无法预测教学的有效性。
我国的阅读测评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有待思考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