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话选文及其价值研究
——以统编版低学段教材为例的文献综述
摘要:童话是一种极具幻想性的文学体裁,其故事情节大胆曲折,表现形式夸张离奇,基本特征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因而一直以来深受儿童喜爱。本文以童话的本体性研究为起点,结合童话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关系,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低学段的童话选文出发,研究其现状及价值。
关键词:童话、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低段
一、文献综述
1.童话的本体性研究
1)童话的概念
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早在唐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记录童话的书籍《诺皋记》,但当时尚未明确提出“童话”一词。直至近代,童话才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在我国出现,一般认为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为我国童话诞生的标志。[1]事实上童话起源于何时何地尚未得到准确的考证,1922年,学者周作人与赵景深对“童话”一词的来源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词汇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2]到了20世纪90年代,朱自强发表《“童话”词源考》,深入分析了“童话”一词的来源。他通过考察日本出版物中“童话”一词出现的轨迹,得出结论:在中国出现“童话”时,“日语的lsquo;童话rsquo;一词已是年代久远、根深蒂固了”。[3]目前学界基本沿用了朱自强的观点, 一般认为中文里的“童话”一词来源于日语。19世纪初,随着小学生教学研究工作的兴起,“童话”一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国的出版物中,开始真正在我国各地小学中被普及使用[4]。
关于童话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表述,例如,在线汉语辞海里将其定义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浅显生动﹐富于幻想和夸张,多作拟人化描写,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达到教育的目的。”韦苇认为,“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荒诞性与真实性和谐统一的奇妙故事,是特别容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历史和人类共享性的文学样式之一。”[5]王泉根认为,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普遍愿望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6]由上述观点可知,大部分研究者对童话的幻想性都持有共识,并且都强调了儿童是童话的接受对象。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