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4 10:33:00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在当前的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堂沉默保持敏感,这是组织课堂、开展教学不可忽视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引发教学机智,提高教学效率。不少教师和学者已经对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获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课堂沉默现象的四个方面归纳和整理已有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本质;类型;成因;策略

  1. 文献综述

早期国内外对学生课堂沉默的研究集中在外语课堂,研究对象集中于中学生,近年开始关注小学和大学,而且不再限于特定学科。在对课堂沉默现象的已有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四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课堂沉默现象的本质、课堂沉默现象的类型、课堂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课堂沉默现象的应对和处理策略。

  1. 课堂沉默的本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课堂沉默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但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的阐述不尽相同。刘向前认为,要界定“课堂沉默”,要先明确“沉默”的涵义。他认为沉默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且与言说一样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另一层意义上的言说。”叶立军把课堂沉默定义为: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学生因接受信息不畅,理解偏差或者无法依据现有信息做出判断,而表现出的无语状态。[1]李凤琴则在《“沉默”的话与意义与交际功能》中指出,沉默具有无法表达的意味,同时也包含着不情愿、不方便或是不能表达的意思,说话人有意识却未必知觉的自我控制。[2]

国外对课堂沉默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Gerald. M. Phillips在1965年撰写的学术专著The Problem of Reticence,他将学生的课堂沉默定义为“一种基于个性的焦虑障碍”(a personality-based, anxiety disorder)。”[3] McCroskey将沉默与焦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沉默是一个人的恐惧或焦虑程度,与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或预期的交流有关。[4]Petress-Troike指出,沉默在本质上是一种非言语交际行为,无声且不表达固定意义。[5]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者的共识是:课堂沉默的表象即学生在课堂上因为各种因素表现出的沉默不语的状态,这种状态所包含的意义并不固定,而且内涵相当丰富。

  1.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类型

简单的沉默现象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进行划分时有着各不相同的标准。有的学者按照课堂沉默主体的自发性来分,有的按照课堂沉默的影响来分,有的根据沉默产生的原因来划分。

刘向前根据课堂沉默主体的自发性,将课堂沉默分为自发和非自发两类。所谓自发的课堂沉默,是指主体在潜意识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沉默,而非自发的课堂沉默则是主体有意识控制的沉默。当他把目光聚焦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问保持沉默这一行为,他认为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积极地思考和组织答案之中,或者他对问题的答案犹豫不决,再或是他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根本没有听讲,这三种情况会导致自然地、无准备的沉默,也就是自发沉默。而当学生已经有了答案,在等教师点名提问时,是非自发沉默。[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