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乱弹唱腔的特征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29 23:33:41

台州乱弹唱腔的音乐特征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台州乱弹”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它是台州地区传统文化、乡土民情的缩影。台州乱弹讲究“文戏武唱,武戏文作”,在唱腔方面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戏、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本文通过对有限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就台州乱弹的缘起和历史发展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与其他剧种的音乐特征的对比研究中,总结出台州乱弹特有的规律。

关键词:台州乱弹; 音乐特征; 多声腔; 规律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台州乱弹缘起和历史发展的研究

“乱弹”一词是如何来的?“乱弹”之名见于孔尚任《平阳竹枝词》,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记载:乾隆年间,戏曲剧种分成花和雅两部分,出现了“花雅之争”,花部则为各地地方戏曲,称为“乱弹”[1]

对于“台州乱弹”的缘起则涉及历史学说的各种版本。追溯到陆荣的《菽园杂记》和徐渭《南词叙录》中记载早在明代早期,海盐腔已传入台州,明代中期,高腔和昆腔逐渐兴起,清代已经形成乱弹最初的雏形。徐珂《清稗类钞》中指出清代乾隆后期,乱弹腔在黄岩一带兴起,受当地的文化影响,形成了所熟知的“黄岩乱弹”(也就是现在的“台州乱弹”)。台州乱弹是台州地区唯一入编《中国戏曲剧种大词典》的剧种。根据新编的《台州地区志》记述:“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的戏曲活动。” [2]据《台州札记》、《临海康熙县志》等文献记载,宋孝宗淳熙初年(1173年)就有专门的戏剧演出场所“勾栏”,在南戏《张协状元》中,则有用台州方言演唱的《台州歌》、《豆叶黄》、《油核桃》、《赵皮鞋》等台州民间小曲。

关于“台州乱弹”的起落研究,王小天的《非遗保护视域中的台州乱弹研究》和章佩君的《台州乱弹嬗变及发展趋势研究》的研究中指出民末到抗日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台州乱弹一直是处于走下坡甚至面临湮灭的处境。而胡来宾的《台州乱弹今又来》和王小天的《基于田野调查的台州乱弹研究》中提到台州乱弹的拐点是老艺人俞宝玉四处奔波后自建“台州乱弹剧团”,同时也包括黄岩县文教局组织人员开展抢救工作,之后因文革进入第二次衰落时期。在王雅琪的《台州乱弹失语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探究》以及林荫和汤蓉岚的《从台州乱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提到台州乱弹的抢救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台州乱弹终于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2006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二)关于台州乱弹的音乐特征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