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广告中的儿童形象及儿童观解析文献综述

 2022-09-07 10:40:30

《儿童广告中的儿童形象及儿童观解析》文献综述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物分析法,对30则儿童电视广告中的儿童形象和儿童观进行深度解析。研究发现:儿童广告中的儿童年龄段包括学前与学龄两个阶段,性别男女都有,角色类型主要是小大人,真儿童和象征性儿童;儿童广告对儿童形象及儿童观既有正确体现,也有误用之处。为了在儿童广告中正确运用儿童形象及儿童观,本研究建议:提高广告设计者专业素养,坚持“受众本位论”;提高广告受众媒介素养,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完善法律体系中关于儿童广告的规定。

关键词:儿童广告; 儿童形象; 儿童观

一、文献综述

国内对“儿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老子认为儿童是“绝圣弃智”的圣人,儒家学派主张将儿童培养为“谦谦君子”,而蒲松龄则将儿童描述为“未云之雨”、“将电之雷”。不过在整个封建社会,基于“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中国的儿童一直处于对父母绝对顺从的地位,是父亲“体现其自身权威的工具”,儿童可以说在社会中毫无地位可言。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些“新青年”才开始反思传统儿童观,如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抨击中国人普遍不把孩子当“人”看的现状,批判家长们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

随着人权运动以及妇女地位的上升,儿童受到更多的关注。

在相关的期刊文献里,能找到不少关于儿童观的论述。王海英博士总结历史上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基础上,指出基于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儿童观存在着缺陷,并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儿童是什么”,认为儿童是一个谜,是一个过程,应被理解,而不应被精确地分析。他认为:1.儿童既是自主的又是依赖的。2.儿童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3.儿童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4.儿童既是智人又是狂徒。5.儿童既是自我组织的又是自我瓦解的。姚伟、万磊俊在《论儿童观》里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儿童观,并提到我们要认识到以下三点,才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2.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3.儿童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此外姚伟教授在《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变》一文中,从人文哲学角度,史论结合,博采众长,又走向时代发展挑战的前沿,紧紧围绕儿童发展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法权属性,为构建科学儿童观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