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班大组幼儿责任行为研究——以杭州市某幼儿园为例文献综述

 2022-09-07 10:43:13

混龄班大组幼儿责任行为研究

——以杭州市某幼儿园为例

摘要:责任感是儿童个性、社会性品质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缺失了责任感,就会对其道德以及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通过混龄班大组幼儿与普通大班幼儿的对比,从活动类型、性别差异和家庭因素三个维度来进行幼儿责任行为的研究,从而探寻混龄班以及普通班两种教育模式下促进幼儿责任行为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本研究采用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后自编的《幼儿责任行为观察记录表》,对来自不同教育模式下的62名大班(大组)幼儿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混龄班幼儿责任行为多发生在生活活动的环节,而普通大班幼儿责任行为多发生在教学活动环节;2.两种编班模式下,女孩子所占责任行为比重都大于男孩子;3.非独生子女幼儿的责任行为多于独生子女幼儿。

关键词:混龄教育; 幼儿责任感; 责任行为

一、文献综述

(一)混龄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初,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提出了混龄教育理念,至此,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中。而中国开展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历经了以下的发展阶段:(1)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萌芽阶段,在该阶段鲜有研究,被误认为混合班有关;(2)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兴起阶段,我国开始着手于混龄教育的研究;(3)21世纪初到现在的发展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推动混龄教育的深入发展。[1]

当然,混龄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皮亚杰的认知冲突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混龄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的保障。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有与同伴和环境互动的机会来促进自身的学习。而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交往的过程中遇到认知冲突的时候,这时候需要儿童自我调整,开始接纳和适用同伴,从而获得不同的信息。[2]而混龄教育实施就是需要幼儿去同化和顺应因理解不同而展现的新信息。而维果茨基相信,对于幼儿来说,参与更成熟的社会成员的活动有助于儿童掌握活动的规律,并将其转化成有意义的活动思维方式。[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