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班大组幼儿责任行为研究
——以杭州市某幼儿园为例
摘要:责任感是儿童个性、社会性品质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缺失了责任感,就会对其道德以及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通过混龄班大组幼儿与普通大班幼儿的对比,从活动类型、性别差异和家庭因素三个维度来进行幼儿责任行为的研究,从而探寻混龄班以及普通班两种教育模式下促进幼儿责任行为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本研究采用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后自编的《幼儿责任行为观察记录表》,对来自不同教育模式下的62名大班(大组)幼儿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混龄班幼儿责任行为多发生在生活活动的环节,而普通大班幼儿责任行为多发生在教学活动环节;2.两种编班模式下,女孩子所占责任行为比重都大于男孩子;3.非独生子女幼儿的责任行为多于独生子女幼儿。
关键词:混龄教育; 幼儿责任感; 责任行为
一、文献综述
(一)混龄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初,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提出了混龄教育理念,至此,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中。而中国开展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历经了以下的发展阶段:(1)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萌芽阶段,在该阶段鲜有研究,被误认为混合班有关;(2)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兴起阶段,我国开始着手于混龄教育的研究;(3)21世纪初到现在的发展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推动混龄教育的深入发展。[1]
当然,混龄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皮亚杰的认知冲突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混龄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的保障。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有与同伴和环境互动的机会来促进自身的学习。而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交往的过程中遇到认知冲突的时候,这时候需要儿童自我调整,开始接纳和适用同伴,从而获得不同的信息。[2]而混龄教育实施就是需要幼儿去同化和顺应因理解不同而展现的新信息。而维果茨基相信,对于幼儿来说,参与更成熟的社会成员的活动有助于儿童掌握活动的规律,并将其转化成有意义的活动思维方式。[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