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隐性课程实践的冲突和破解路径
摘要:学生进入小学后面临的不止是经过规划的看得见的课程,还存在着潜移默化的看不见的隐性课程,然而往往正是那些“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小学正是学生各方面慢慢成型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需要通过隐性课程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然而隐性课程的实施在现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于学校和教师的,也有来自于家长的,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这三维的交杂碰撞所引发的问题,便是身为小学老师的我们所面对的且需要解决的。隐性课程做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情意、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特别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小学隐性课程的实践冲突和破解路径进行研究,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调查,以教师为主视角找出更有效的开发隐性课程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课程;隐性课程;冲突破解
一、文献综述
(一)隐性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关于隐性课程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中两种研究视角最引人注目。一种研究视角着力关注和探讨的是,班级生活或学校生活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结构所包含的隐含信息。国外研究关于隐性课程的历史可以上推到杜威(美国教育学家)的“附带学习”,即指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等在学习中自发产生。而在一九六八年一位名为P.W.Jackson的出版了《life in classroom》,在这本书里他提到了hidden curriculum译为看不见的课程也就是隐性课程。P.W.Jackson说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课程就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又分为有组织地施行的formal curriculum andoffice curriculum也就是正式课程和官方课程,而隐性课程则为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美国学者W·阿普尔、英国学家M·F·D·扬等研究者认为,学校不是一个观念的开发市场,特定的社会集团倾向于把特定种类的知识筛选出来,并结合到课程中去,这些内容以隐含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发挥着维持、复制、再生产现存社会制度的作用。因此,课程知识实际上负载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