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的引言
本课题主要研究汉语中成语释义和用法的变化趋势,并具体分析“误解误用”在成语发展中的合理性,最终提出重新制定成语使用标准的结论。
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成语使用逐渐变得日常化和交际化。为了对语言进行规范,学者们这些年的研究重心一直是成语误用。但实际上由于部分成语正处于演变中,因此很难判断它们的变化究竟是正常发展还是误用。成语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新兴事物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那些符合词汇学发展规律的成语新释义和新用法应该被学术界认可并投入使用。这样才能使汉语的成语系统维持其相对稳定性,并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需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传统三要素,其中词汇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成语是汉语词汇体系中独特的一员,是社会语言应用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它基本是以古代汉语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却又能够活跃在现代汉语的世界里。成语的出处主要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因此成语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而成语研究也被学者们看作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国的成语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成语本体的研究、成语误用的研究和成语发展的研究。
事实上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战国策》、《国语》等书籍中就已经记录了“众口铄金”等成语。在接下来几千年的时间里,成语不断地进行发展和扩充,但并没有出现太多有关成语研究的成果。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成语才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开始了第一个阶段的研究,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成语本体的研究著作。随后学者们又尝试对成语进行整理,并编写出能够满足社会基本使用需要的成语小词典。改革开放后,语言学获得进一步发展,市面上出现了包含成语语源、释义、范例的大型词典,这些词典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成语学习和成语使用。
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成语使用逐渐变得日常化和交际化。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发现成语误用的现象相当严重。其背后的原因一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全面地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二是他们主动地违背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成语使用规则。为了对语言进行规范,学者们将研究重心转向了成语误用。他们不仅在著作中分析造成误用的原因,并且针对性地指明避免误用的方法。笔者认为其中最为著名的学者是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赵丕杰,他于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早年在北京市教育局从事教学行政工作。1978年起,他先后在北京师范学院分院中文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从2008年开始,陆续写了一些有关辨析成语误用的小文章,并在《语文建设》《语言文字报》《青年记者》《新闻与写作》等六家语文刊物和新闻刊物上发表。2011年,赵丕杰教授将这两百多篇文章纂集成册,取名为《成语误用辨析200例》。2016年,赵丕杰教授又编写了一本叫做《成语误用辨析手册》的工具书,开创了成语误用辨析的先河。这两部书都由我国最具实力和形象力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因此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其中《成语误用辨析手册》中更是详细记录了每条成语的释义、出处、范例、用法提示和误用辨析等五个部分,这些内容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目前国内对成语误用的研究。
但近几年来,有学者提出由于部分成语正处于演变中,因此很难判断它们的变化究竟是正常发展还是成语误用。同时他们还意识到某些被判为成语“误解误用”的新释义和新用法或许是推动成语发展的动力之一。在诸多相关著作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于2013年发表在江苏大学学报上的《从成语的“误解误用”看汉语词汇的发展》一文。李运富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科研和古文献的整理、释读工作,他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古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励耘语言学刊》主编等。在《从成语的“误解误用”看汉语词汇的发展》中,李运富教授提出符合词汇发展演变正常规律的新词新义新用法具有不可扼杀的生命力,而把这些看作是成语“误解误用”的人们缺乏发展演变的眼光和理性分析的思维。笔者正是受到这个观点的启发,才选择《“误解误用”在成语发展中的合理性》作为自己的论文课题。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学和词汇学的知识对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语“误解误用”进行深入地分析,笔者以本科期间所学习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和《汉语词汇学导论》(许威汉)中的内容作为论文的主要理论依据,并用它们构成论文的写作框架。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