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块理论视角下汉语阅读教材生词注释问题的研究综述
摘要:词汇和语法一直是二语教学的两大重点,语块理论因符合理解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的基本规律,而被广泛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学中,阅读课程肩负着语言输入的重任,学习者与文本的互动十分关键,而生词注释的准确性对于学习者词汇的掌握以及日后能否顺利构建中介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词注释在语块立目和语块示例上加以改进,增强汉语学习者的语块意识,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克服中介语及词汇搭配错误,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和掌握地道的目的语。
关键词:语块理论;语块教学法;词汇;教材注释;教学建议
一、语块理论及其二语教学应用的研究
从语块理论的研究历程来看,它是一个很年轻的理论。尽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研究得还不充分,在各方面都具有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关于语块的名称以及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1950),“语块(chunk)是指一个具有一定结构、表达一定意义的预制的多词单位,它以整体形式被心智记忆,并可在即时使用时被整体提取,而不需要运用语法规则进行加工分析。” [[1]]Becher(1975)提出“词汇组块”(lexical chunks)的概念,将“语块”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他认为语言的记忆、储存和提取都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是以那些半固定化“特制语” (idiosyncratic chunks)。Nattinger 和 De Carrico(199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块”理论,[[2]]他们认为语块在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教学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Wray(2002)将语块定义为“一个预知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它意义单位,它整体存取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 为语块的判断提供了三个标准:预制性、固定性和易提取性。[[3]]
目前语块理论在西方语言学界获得了很大发展,在二语教学领域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Altenberg (1998 )发现,自然话语中80%是由板块结构组成的,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所产出的大部分话语是通过其储存在记忆中的语块来完成的。[[4]]国内英语教学界率先将语块理论引进到教学并广泛应用,而相对于外语语块教学与研究而言,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成果不多, “语块”从第一次进入汉语界到目前只走过了短短二十多年的历程,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语块都没有被正式提上教学层面,只有部分涉及语言本体的西方文献翻译中偶尔提到“语块”。
1.汉语语块分类的研究
周健于2008年发表的《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把汉语语块分为三类:词语常见组合搭配,习用短语和句子结构的连接成分。这篇文章指出了汉语语块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价值与作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从培养语块意识入手,提出了将语块训练法贯穿于语法、口语、书面语教学之中。亓文香的《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008)则从认识论出发,围绕语言生成性的特点,详细介绍了语块教学法的可行性。随后,苏丹洁、陆检明在2010发表的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从语块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就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语法研究、语法教学不能囿于“主—谓—宾”“施—动—受”这一传统的句法研究和教学思路。第二,在语法研究中要树立“从认知角度去认识语言共性和个性”这一观念。第三,“构式—语块”分析法和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补充性的句法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2. 语块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应用与影响的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