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摘要:爱情的悲欢离合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话题。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的都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一个血淋林,一个大团圆;一个是西方文学的杰作,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化的经典。在这一悲一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本文主要从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情节安排以及作者语言艺术等方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这两部作品的结局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剖析其结局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比较
- 国内研究现状
- 《罗密欧与朱丽叶》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研究来看,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7世纪,但是传到中国却是在两百多年之后,田汉、曹未风、曹禺、朱生豪等对该剧进行了翻译。我国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在解放前就开始了。
50 —60 年代的研究在向苏联学习的同时, 中国莎学研究者也以自己的思考, 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莎学研究,但往往以阶级、阶级斗争观点指导莎学研究; 或者从阶级斗争出发对莎士比亚、莎作的资产阶级观念予以批判; 或者从阶级分析入手赞扬莎士比亚和莎作反映的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例如1964 年第4 期《江海学刊》上发表了陈嘉的《论〈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示在对罗密欧、朱丽叶这两位主人翁在封建恶势力下成为牺牲品的遭遇表示极大同情的时候, 既要肯定其历史进步作用, 反封建一面, 还要指出其中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不健康的因素。
78年到88年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比较多,主要是对该剧的体裁、主题思想和与中国古典戏剧如《牡丹亭》等进行比较研究。如:田惠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体裁辨析》认为这个剧不是正统的悲剧, 而是悲剧中有喜剧成分, 喜剧中有悲剧成分;杨亦军的《lt;牡丹亭gt;和lt;罗密欧与朱丽叶gt;人物之比较》以两剧为例, 说明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戏剧观和“ 意境”原则, 西方沿袭的是写实戏剧观和典型化创作理论。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进步,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也变得更广泛更深入了,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在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分析及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等戏剧的比较,从社会文化、审美情趣、人物塑造、美学风格、思维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 《西厢记》国内研究现状
《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其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其一大成功之处,尤其以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最为为突出。除此以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文献还涉及到剧中其他典型人物,比如老妇人,普救寺的僧人。唐明明从生动的抒情内容、优美的抒情话语、个性化的抒情动作、典型的抒情环境四个方面对《西厢记》的抒情艺术进行透辟的研究。李振龙从情性的自然美、情爱的性灵美、性爱的理性美三个方面对《西厢记》中变现出来的人性美进行研究。陈文兵从诗情与剧情的平衡、意象与形象的平衡、诗语与剧语的平衡三个方面研究《西厢记》的诗剧特征。张文秀认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最突出表现在剧本对“真”的探究和揭示上,《西厢记》所反对的并不是礼教本身,而是对礼法的阳奉阴违。
- 国外研究现状
- 《罗密欧与朱丽叶》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外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7 世纪至 18 世纪前期。此时段古典主义盛行,理论界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三一律”,从而忽略了戏剧艺术本质的东西,视野也受到限制。因而当时有关莎士比亚戏剧的评论较少,且内容多为对莎士比亚戏剧的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