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时代下的压抑与自由——解读王小波《黄金时代》文献综述

 2022-08-02 14:44:31

文献综述

当代文坛,王小波是一位独特而且重要的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思想深邃以及风格独特,彰显着他对自由、民主、科学的渴望。作为一名自由人文主义只是分子,王小波向文坛显示了其特立独行的一面: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界,追求独立,向往自由,反对一切不讲道理的教条和虚伪的东西。在中国20世纪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地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对王小波的作品的研究颇多,无论是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还是其中的语言艺术,而我将从《黄金时代》作品中体现出的自由意识出发,探讨在其特殊且荒诞的时代下,主人公们对其的独特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关于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其生前好友所作,发表追忆文章,评论其作品。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采用的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展开探讨,除了作家研究之外,还有文学史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研究等等。笔者在手机整理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供参考了20篇左右与选题有关的文献,其中有关于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中人物形象的解读以及其中的性爱书写等,笔者将其结合,形成本文的选题思路。

要想从自由意识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了解小说的真实面貌,首先就要分析作者形成的思想渊源。把握王小波的思想渊源,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渊源,才能在某种意义把握小说的思想渊源。其中,笔者主要探究了王小波思想的西方渊源。仵从巨在《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资源”》一文中,系统地指出王小波在中国当代文坛实属“一类”。其成为“异类”的因素很多,但拥有丰富的以欧美文学为主,兼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在内的“西方资源”乃一重要原因。王晓华从欧美自由主义出发,指出王小波所师承的是英美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根据英美自由主义的理论,自由又可以区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王小波所秉承的是“消极自由”这一脉。时遂营在《王小波的艺术精神世界》一文中,也指出王小波的杂文所凸显的是对“消极自由”的向往和智慧的追求,他的思想是传统知识分子“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精神血脉在当代的延续。一些研究者还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在王小波创作中的体现,来探讨其创作实践。在《缘何奇葩放于心——王小波狂欢华小说的背景和特征》一文中,李娜又从社会背景、个人背景和文化背景这三个方面对王小波狂欢小说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甲乙阐述,揭示了狂欢化文学产生于当今中国文坛的必然性及其中国特色。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用巴赫金的理论可以解释王小波在叙述方式上的选择,但是却不能因此认定《黄金时代》等小说是依据巴赫金的理论来进行实践创作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视角触及到了在西方兴起的怪诞理论。刘法民、王赣萍就用审美形态学的怪诞理论,按照怪诞的形态特征对王小波的作品进行筛选,统计得出其小说、散文中共有怪诞描写一百八十一个。这些怪诞总体上具有丑恶极端、滑稽膨体、构想妙诀、意向惊骇的鲜明特色。王小波的怪诞描写的数量和质量均为中国当代文学上乘,他是当之无愧的怪诞高手。因此论者大多都认为,王小波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主要是在思想方法的认同上,多年的阅读经历和留学生涯,造就了王小波自由理性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王小波以自己乐于接受的自由主义。经验主义哲学为方法,来审视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在小说创作中体现为一种荒诞怪异的感性建构,每一个故事背景都有着明确的现实指涉,带有作者本人的鲜明立场以及价值判断。而表现在《黄金时代》中的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对现实现象的理性陈述与辩驳。

除了对作者的思想渊源进行研究,《黄金时代》里对于性的书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有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分析。

毫无疑问,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描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他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文坛所接受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一—其笔下不加遮掩、汪洋恣肆的性爱描写,确实让传统的文坛感觉到惊世骇俗。在王小波看来,性就是性,无需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读他小说的性爱情节,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自然生命力的流淌。时至今日,“性”已经成了理论界研究王小波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王小波笔下的性描写在主流文学中难以归类。王小波的性描写不同于体制内认可的对于性的书写模式。王小波直率地描写性,就如他的全部文字,直接、从容、流畅且传神。其眼中的性,也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这样坦荡的性爱观反而让早已习惯将性爱视为隐秘乃至猥琐的主流群体一时间无法接受和认同,这也是王小波的特立独行之处,其超前的思维方式注定了他生前的寂寞冷清。一直到了王小波逝世之后的90年代后期,研究者们终于开始以开放客观的眼光来品读王小波的性爱描写。

大多数的论者都指出王小波笔下的性描写超越了性本身的含义,赋予了性一种健康生命的形式。如孟繁华指出王小波以健康和浪漫,将一个耻于言说的“罪恶领地”,平静地还原于日常生活。王小波称自己是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他敢于在别人讳莫如深的领域里,用娴熟的创作技巧淋漓尽致地揭示现代文明、传统道德带来的人异化的后果。联系到他的思想倾向和全部创作,我们会发觉他其实是极其严肃、认真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不幸、痛苦、迷惘,来揭示和控诉传统和文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非常露骨地写性,正是要探讨这些层面深处中国人的生存境遇,把国人的灵魂从躯体中拉出来清洗并医治。郭剑敏在《生命的欢娱与历史的沉思——关于王小波小说的一种解读》一文中,就指出王小波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是对生命与人性的健康、健全的存在方式的张扬。将性还原成性本身,而不再附着其他诸如道德、理性、男权、罪恶、欲望、文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面对性,王小波是坦然的,他有意识的通过对性的真率的表达,来使人们用常态而非惊恐的眼神来看待性,性爱成为王小波笔下人物张扬个性、展现其叛逆性的一个生活空间。对王小波小说特别是《黄金时代》中性描写的作用,吕德强归纳总结出三个方面:是一曲对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的颂歌;是对假道学的丑陋灵魂的辛辣讽刺;是对“文革”荒诞历史的反映。研究者们都把目光聚集在“文革”这个大的背景下,在这样一个狂热的时代,王小波笔下的人物以一种狂欢化的性爱形式反抗着扭曲的意识形态,达到了一种生命的张扬。王小波站在理性的高度上,通过对“性”的描写,将伪君子、道德家虚伪而丑陋的灵魂揭露出来,这使得《黄金时代》中的性描写超出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同类的描写和表达。还有的论者从西方资源来寻找王小波小说性思想的起源,如陈绪石在《知青小说、王小波与福柯——评《黄金时代》的新视角》一文中,从王小波在国外的经历出发,指出其思想深受美国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的影响,福柯的《性经验史》在《黄金时代》中起过十分重要的影响。“文革”是一个阶级性压倒一切人性的时代,王小波把《黄金时代》写成一部性狂欢的小说,想方设法地渲染王二与陈清扬的故事,目的正在于讽刺主流话语的荒谬。福柯在其著作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话语权的问题,并通过性的研究来探讨社会权利关系。性的话语权的获得与禁止正揭示了文革期间的社会权利关系。王二与陈清扬在性方面的表现挑战了文革期间的性话语霸权,他们要争取的是做人的快乐与自由,在这里,性是他们这种弱势群体抗争霸权的有力武器。

总而言之,查阅这些文献对我论文的撰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对特定时代的荒唐人以及荒唐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黄金时代》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自由意识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重视,也必定会作为一个更加详细的课题让我们加以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仅仅局限在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小说里去分析它的种种价值,更要站在现实的角度,结合现实的生活区分析和理解,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资料编号:[7950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