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悲哀微笑”——论拜伦及拜伦作品中的悲剧精神》文献综述

 2022-08-02 14:45:43

文献综述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有着巨大影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王佐良292)。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学术界对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研究时冷时热,对他的评价也时高时低,虽然如此,拜伦始终没有离开过西方学术界的视野,学者们也公认拜伦是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哪怕是在拜伦研究处于低潮时,学者们也没有否认过这一点。在西方,有关拜伦的研究不仅有从文学艺术角度切入的,还有不少著作从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甚至音乐、精神病学、考古学等角度对拜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总之,西方的拜伦研究不仅视角多样,所采用的理论也是纷繁复杂,比如: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形式主义、性别理论、怪异理论、互文性理论、心理分析等各种思潮和理论。应该说,近几十年来西方的拜伦研究是比较热的——相关研究机构日渐增多,很多有影响的专著也相继出版,相关论文更是不可胜数。纵观近20年来西方有关拜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对拜伦诗歌的研究由外部的考察日趋回归文本,回归诗艺本身,对诗人的评价也日渐呈现出全面、客观和科学的特点。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拜伦这位英国浪漫主义伟大诗人曾经备受评论界青睐,其影响大大超过了W·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S·F·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P·B·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J·济慈(John Keats,1795-1821)等其他浪漫主义诗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拜伦这样一位影响巨大的诗人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对国外近些年来有关拜伦研究的现状了解甚少。国内关于拜伦的论著文献主要集中在拜伦的浪漫主义、女性主义观点、拜伦式英雄等方面,就其悲剧精神的研究篇目较少。

拜伦的作品或多或少都穿插着悲剧性,悲剧精神也是其独特人格构建和精神内涵的核心部分。他的个人经历极其丰富,也正是这丰富的阅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矛盾、失望、怀疑与反叛,他用极富讽刺意味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叛逆而又悲剧的主人公形象。他的创作中充满了忧都色彩、求索意志与抗争精神,具有浓郁的悲剧特征。拜伦的生平与创作使我们真切的“看到了”那个社会动荡、黑暗压抑、个性萌芽、民族觉醒的时代。 他的作品深刻表现出了“作为人的最根本的精神”的悲剧精神,在他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即“拜伦式英雄”,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正是其悲剧性所在。

纵观拜伦的一生,他前进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作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高尚的正义人格和平庸的贵族习气——两者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进行着尖锐激烈的斗争。他有过失望,但从不绝望;他有过悲哀冷漠,但没有悲观丧志;他有过孤独忧郁,但更多的是忧国忧民;他有过失败,但又奋起斗争,屡仆屡起,用笔用剑,献出家产直至献出生命。正因为他阅历的多彩,使他的笔下的人物也栩栩如生,多舛的人生更是直接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之中。

尼采对拜伦始终是非常同情的。他说:“悲剧就在于,如果我们在情感和理智中有严格的求真方法,我们便无法相信宗教和形而上学里的教条,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人性的发展,我们已经变得十分娇弱敏感地痛苦,需要一种最高的拯救和安慰的手段。由此便产生人会因为他所认识的真理而流血至死的危险。拜伦用不朽的诗句表达出这一点:知识是悲苦,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

冯迪在《厌世的恋世人——从lt;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gt;中看拜伦对世界的态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中说:“拜伦他的作品中常常声称自己是憎恶人类、厌倦世界的,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通过诗人在孤独的放逐中对祖国与他国、自然和人工的态度的表达,哈洛尔德和“我”两个人物之间性格张力,印证了他的厌世态度,但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为改变世界现状而奋斗的恋世态度。”又说:“拜伦声称自己憎恶人类,厌恶社会,但是:拜伦是天性宽大而感情过分温暖的人,他是由于太早地而且太多地接触了外面冷酷的空气,才走向与自己本性相反的方向去了。过于敏锐而善感的他,对人类的丑恶习性惊愕而且失望之余,把人都看成了伪善的动物,为了要反抗它而变lsquo;伪恶的,有意做出冷酷的样子rsquo;。拜伦并不是憎恨这个世界,就像拜伦自己所说的:lsquo;我并不想冒重代俄哲尼斯rsquo;,他只是用恶的表面将自己包裹起来,也为了是自己不在收到其他心灵的伤害。可是他的纯净内心却始终无法让他把自己与世界的联系隔断,他也总为这世界存在的光和爱所动心,他期待着世界变好,哪怕只能孤身一人,他愿为了希腊的民族解放散尽家财,将性命也留在所爱的希腊。”人生经历的不幸,造成了拜伦的悲剧,也正如冯迪所说:“他一边为地狱布道,一边为明月普照,虽则他自以为是上帝的弃儿,像不懂事孩子似的与上帝对抗了一生,但他无法掩饰自己的内心,始终一位厌世的恋世人。”

拜伦的性格就像他所塑造的“拜伦式英雄”一样,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充满了反抗精神,《唐璜》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可以独立兀自在人间,但绝不肯拿我的自由的思想去换取一座王位。”他是骄傲而又自由的,也是孤单而又寂寞的,他走的路看不见前路也回不到归途。刘静在《浪漫英雄的悲歌——论拜伦英雄的实质》(绥化学院外语系,黑龙江 绥化 152061)中写道:“拜伦式英雄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悲剧的含义是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拜伦式英雄悲剧性在于其理想主义的努力的失败,他们往往怀着满腔热情,夸父逐日般地奔向永恒的理想,但最终还是不免会失败,甚至毁灭个体生命。他们悲剧的根源仍在于其个体性。个体性意味着有限性,他们试图以有限的个体去穷尽宇宙的奥秘,摆脱自身乃至人类的悲剧性处境,并达到自由和完整的境界,这本身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按基督教的教义去解释,这是一种原罪一傲慢。”拜伦的悲剧精神构成了他创作的核心,这也正是他作品内涵的集中体现。

在针对拜伦的悲剧精神研究方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倪正芳对此颇有见解,他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以浪漫主义文学及拜伦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参编教材三部,主持省级科研及教改课题两项,校级课题多项。在《地狱的布道者——拜伦悲剧精神论》(《湖南社会科学》PKUCSSCI-2003年4期)中,他写道:“拜伦的创作是真诚情感和奋斗抗争的体现, 悲剧精神是拜伦通过创作寄托情感与追求的主要动因, 也是他众多作品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悲剧精神对拜伦创作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又有:“很多时候, 拜伦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丑恶、道德的虚伪等真实面目后, 还常常在宗教题材中寻找思想的寄托和情感的栖息地。 它们也较为集中地体现出诗人的悲剧精神。”对于拜伦悲剧精神对作品的影响,他认为:“首先, 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人拜伦对创作题材的选择”、“其次, 拜伦悲剧精神直接影响了他创作中的情感基调。像中国的许多文人型政治家一样, 拜伦具有以天下忧乐为己任的情怀, 不但要承担自己的命运, 甚至还要承担社会和人类的命运, 因而这就使拜伦悲剧性作品充满了崇高性也给人以悲剧精神充溢之感。 他的诗作中即使偶有快意, 间显乐观, 但瞬即被浓重的悲意、绝望的现实所冲散或遮蔽”、“最后, 悲剧精神还对拜伦选取和塑造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明显影响”。悲剧精神的发展便是“拜伦式英雄”所体现出的二重性,倪正芳教授对此表示:“一方面, 诗人憎恶当时的社会制度, 憎恶政治的腐败和宗教的伪善, 蔑视上层社会的腐朽寄生生活;另一方面, 他又承袭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的特性, 难以超越已习以为常的生活观念和习性, 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影响难以摆脱。这就是拜伦的矛盾与悲哀, 所谓拜伦式英雄也就必然的具有两重性:昂扬的热情, 坚决反抗黑暗现实, 追求自由解放, 宁死不屈;同时又孤僻高傲, 落落寡合, 具有严重的利己主义。由于当时社会的历史条件与诗人对现实的认识限度的共同作用, 拜伦笔下的“ 英雄” 们难免有着扭曲甚至病态的灵魄。 但即使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也要反抗, 绝不与丑恶现实妥协, 这才是拜伦最重要的个性表现。”

在倪正芳教授早期的文章《拜伦悲剧精神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湘潭大学 2002[学位年度])有这样一段话:“悲剧精神是拜伦独特人格建构和精神内涵的核心部分。其基本要素是怀疑与失望、批判与否定、反抗与超越;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叛逆性的社会行为和极富讽刺特色的文学创作; 悲剧精神导致拜伦以流亡作为自己的归宿;而放弃文学事业、献身异域的民族解放斗争则是他悲剧精神的最崇高体现。我们不能忽视遗传、家庭环境及感情挫折对形成拜伦悲剧精神的意义,但导致拜伦悲剧精神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包括政治、道德、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的社会环境。拜伦悲剧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人对自然、人文及宗教题材的选择; 拜伦悲剧精神还影响了诗人创作中的情感基调,他的创作因此呈现出起伏不定但以悲壮激越为基本趋势的情感轨迹; 拜伦悲剧精神还影响着诗人选取和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拜伦悲剧精神给封闭保守状态中的英国人带来了思想的震荡,鼓舞了希腊人民的独立解放斗争,给俄罗斯文化精英们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寄托。对负有民族复兴和解放使命的近现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先驱们来说,拜伦悲剧精神具有激励和榜样作用,但在当时的中国,对拜伦悲剧精神的理解并不一致,因而其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拜伦出生于贵族家庭,天资聪颖却跛一足,才华横溢却被流放,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他笔下的英雄们,嫉恶如仇却终不得志,这是他作品中的悲剧,但是正因为这些可以称之为残忍的悲剧激励着主人公和读者不断进取,虽然以不完美的结局收场,却让人无法不为作品中的人物心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