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暗疾——鲁敏小说中的另类人物形象文献综述

 2022-08-09 15:26:11

摘要:作为“70后”作家的重要代表,鲁敏不墨守成规,也不故步自封,在小说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她以其独特的视角、舒缓平实的叙述和厚重的格调等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她的创作注重于人物心灵和精神状态方面的考察,透过日常生活直指人物灵魂深处,将目光投向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变异、情感体验及心灵的震颤。总的看来,对余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鲁敏;小说;综述

  1. 文献综述

鲁敏从25岁开始写作以来,就一直处在那种新奇的亢奋的状态,正如她自己说的,“小说就是一台高倍的、夸张的乃至有些变形癫狂的望远镜和取景器,讲给我以无限的刺探和自由,疯狂冒险的权利。”70年代的作家既没有五六十年代一辈享受过文学大热的荣光,也没有80后一辈刚一露面就赢得市场的碰头彩。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有个人化、现实化写作趋向,而70后作家在先锋主义的影响下,写实主义盛行和市场至上的狂风暴雨下,他们真正的困境应该是如何实现作品与读者的有效沟通、个人审美达到最大限度的传达。在坚硬物化的俗世浸染下,鲁敏选择了与世故的社会亲密地并肩而行。

一、对鲁敏小说主题的思考

在鲁敏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小说主题都比较明确。创作初期,她将目光投向市井平民生活,聚焦城市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展现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第二阶段,在“东坝”系列小说中,鲁敏不再对“人性中浑浊下沉的部分穷追不舍”,而是开始委身于“善”,“眷顾人性中明亮与宽容的部分”。第三阶段的城市“暗疾”系列小说不再是对普世价值观的代言,而是带着摇摆与蜕变中的生涩气息,揭示物化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反思当下的人性冲突与存在哲学。

鲁敏第二阶段的小说以苏北乡镇为背景。鲁敏说:“我所描绘的这个东坝更多是一个审美的存在,是世风道德的无邪期,对步入了物化成年期的时代来说,是对逝去美好的悼念与追怀。”以“东坝”为背景的系列小说具有传奇色彩,叙述的颇有意味,有时却滑稽荒诞,但鲁敏以眷恋温情的方式讲诉,使这类小说显出自身的乡情美、人性美。在她的笔下,带有浓重鸟托邦意味的“东坝”展现出来,这里有着与外界日新月异,追逐名利、效率、进取相反的一面。如吕蝉的《充满温情友善的乡上世界——鲁敏中篇小说lt;思无邪gt;解读》就指出,该小说写出了痴子兰小和来宝超越世俗的结合,生动地塑造了东坝充满善意和大爱的乡上人物。东坝系列题材的代表作品有《纸醉》、《逝者的恩泽》、《思无邪》和《颠倒的时光》。鲁敏那一类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其中的人物都是那种没有精神“暗疾”的人,都是那种对他人充满善意的人,都是那种急公好义的人,都是那种极其通情达理 的人。在鲁敏用叙述构筑的“ 东坝” , 只有善而没有恶。“ 东坝”是鲁敏心中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坏事总能变成好事,有事总能变成没事,鸡飞狗跳总能变成安祥宁静,甚至不幸也不难变成幸福。这不是“ 传奇” 又是什么呢?然而至此之后,鲁敏试图在东坝建立的鸟托邦在现实的侵袭下开始分崩离析,东坝人面对物质诱惑也开始迷茫。

鲁敏第三阶段的小说则以都市生活为背景,揭开人们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精神暗疾的神秘面纱,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对她这一阶段小说的研究,也有不少,如马翠勤的《暗疾·挣扎·追寻——论鲁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生存状态》指出鲁敏笔下的暗疾是现代人在物质文明侵蚀中精神问题的转化和宣泄,是都市人用来藏匿和缓解心理寂寞痛苦的某种扭曲和异化的途径,最终却还是无处可逃;如肖寒的《先锋性的书写:城市批判——浅析鲁敏城市小说的主题特征》提出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里,鲁敏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城市平凡人物的平常生活。

二、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探究

鲁敏小说创作内容的多样化,让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各式各样的特点。和主题、艺术特色、题材三个研究方面相比,鲁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研究相对欠缺,主要集中在专门的女性形象研究和家庭叙述中的人物形象群体研究两个方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