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复词研究与成语词典的释义修订
——以《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为例
摘要:同义复词是古今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是我国一部规模较大的成语工具书。其编者由于对同义复词这种特殊语言现象缺少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成语的释义上存在着释义错误、释义模糊、释义待补充等三类问题。文章每类选取四例加以辨正,以期引起辞书编纂者的重视。
关键词:同义复词; 释义; 《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
一、选题缘由
同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意义相同的语素连用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又称“重言”“复语”“连文”等。它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修辞现象”(郭在贻《训诂学》)。其语素组合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使得同义复词大量产生。
同义复词这种语言现象早在先秦就已萌芽发展,主要体现在先秦古籍之中。据相银歌《先秦同义连用现象研究》一文中统计:《尚书》中共有158处同义连用,《诗经》中共有157处,《韩非子》中共有590处,而同义复词也正是同义连用固化成词的结果。随着语言的演变,在古汉语中的同义复词仍有不少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供人们日常使用。例如《孟子·滕文公上》“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中“逃匿”一词,《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戚”中的“哭泣”,《新五代史·梁太祖上》“存温勇有力,而温尤凶悍”中的“凶悍”。
古代语言学家、训诂学家对同义复词相关的语言现象已有所关注。从汉代来看,西汉毛亨在为《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中“艰难”二字作注时即言“艰,亦难也”。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众多以包含被释词的双音节同义词来释词的例子,如:“祭,祭祀也”“味,滋味也”“翱,翱翔也”。晋代杜预为“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作注时也指出:“虔刘,皆杀也。”到了唐代,孔颖达提出了“字重”、“重言”、“复语”等概念,李贤在“单犹尽也。犹《书》云lsquo;漠谋rsquo;。即古书之重语”中明确提出了“重语”这一概念。清代,顾炎武、王念孙、俞樾、刘师培、朱骏声等对于同义复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汉书》中提出“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展现了同义复词“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性质特点。而俞樾著有《古书疑义举例》一书,卷四与卷七分别提到“词语复用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也恰恰是同义复词的体现。
长期以来,受“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传统观点的影响,人们在碰到同义复词这种特殊语言现象时,往往强调其“分”,忽略其“合”,解释时习惯将同义复词分解释义,逐字落实。加之一些字词的古义在现代往往隐没不显,受今之常用义所惑,很容易产生以今律古的思维定势,造成望文生义、释义繁琐甚至自相矛盾等错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