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烟云背后的精神之殇——论2005年央视版《京华烟云》影视改编的内蕴缺失文献综述

 2022-08-09 19:25:32

拨开烟云背后的精神之殇

——《论2005年央视版lt;京华烟云gt;影视改编的内蕴缺失》文献综述

摘要: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陆续开展的,纵观《京华烟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关于林语堂及其《京华烟云》主题思想研究;第二,对《京华烟云》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的研究;第三,《红楼梦》与《京华烟云》的对比研究;现代文学理论视域下的《京华烟云》研究。其中随着文学图像化的出现,《京华烟云》影视改编研究是一个毋庸置疑也不可回避的主题,主要始于90年代后期。本文通过总结《京华烟云》研究多年来的成果,试图寻找该经典改编的突破点。

关键词:关键词1; 关键词2; 关键词3;关键词4

一、文献综述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在全世界颇有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即以“幽默”、“闲适”的笔调写“性灵”,成为现代散文“谈话风”一派的宗师,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京华烟云》是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也是林语堂先生最负盛名的恢弘巨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系统讲述了曾、姚、牛三大家族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恨纠葛,全景式的再现了现代中国50年来的生活画卷,同时展现了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被誉为现代版《红楼梦》。身处政治、学术纷争的时代,加之他的不甘寂寞,林语堂成了战火年代中的特殊存在,因而最初对他的研究并不多。直到改革开放后,由于学术环境的改善和海内外交流的增加,对于林语堂个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也随之增多,如陈平原的《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汪随的《林语堂论》、陈鸿祥的《漫说林语堂》等。新时期以来,面对这片有待开垦的荒地,学术界开始对林语堂的生平和文学创作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对于《京华烟云》的研究也是最多的。

纵观对于《京华烟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关于林语堂及其《京华烟云》主题思想研究。前者如杨义《林语堂:道家文化的海外回归者(续)》、吴中杰的《lt;京华烟云gt;与林语堂的道家思想》、吴秀英、李学恩的《从lt;京华烟云gt;看林语堂的复杂思想》。后者如欧阳群英的《从lt;京华烟云gt;看林语堂的道家人生哲学》、吕建兰的《林语堂lt;京华烟云gt;对道家思想的传输》等。第二,对《京华烟云》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的研究。包括陈洪、李丽平的《lt;京华烟云gt;中宗教观念辨析——以姚思安形象为中心》对男性主要人物姚思安的研究,还包括万里云的《异彩纷呈的女性世界:从lt;京华烟云gt;看林语堂的女性观》、王志波的《lt;京华烟云gt;中的女性形象》等对主要女性形象的研究。第三,《红楼梦》与《京华烟云》的对比研究。这一类研究中比较耀眼的阎浩岗的《具有“红楼”血缘的两部中国现代小说——lt;红楼梦gt;与lt;家gt;及lt;京华烟云gt;之比较》、刘峰杰的《承继与分离——lt;京华烟云gt;对lt;红楼梦gt;关系之研究》等。第四,现代文学理论视域下的《京华烟云》研究。具体说来有王菲《接受美学视野下的lt;京华烟云gt;》、施芬芬的《顺应论视角下的lt;京华烟云gt;会话分析》等等。

总的来说,关于林语堂及《京华烟云》的主题思想的探讨研究数量较多,多集中于小说所表现的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老庄哲学境界的追求。而关于《京华烟云》中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数目同样惊人,其中尤以姚木兰为首的女性人物研究居多,更有甚者将其中女性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或是将姚木兰形象与其他名著如《飘》中女主斯嘉丽进行对比说明。随着对林语堂个人生平的研究考证,鉴于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切热爱,将《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二者对比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近些年来,随着“林语堂热”持续升温,加之文学理论的不断深化,《京华烟云》的研究渐趋多元化,并不断呈纵深发展的趋势,在这其中传播学视域下的《京华烟云》研究成为研究者的一大热点。随着传播媒介的变更,新时期开始了文学的影视转型,“由于大众文化的发展和通俗电视剧的崛起,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在艺术手段上也发生了变化”。而电视剧作为传播社会中最重要的工具,文学名著也开始向图像化发展,故从1988年台湾华视首次根据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改编的电视剧搬上荧屏后,不少研究者将研究方向转向了《京华烟云》的影视改编角度。具体的有万平近的《各有特色的民族正气之歌——lt;京华烟云gt;小说与电视剧比较谈》、郑亚宇的《电视剧lt;京华烟云gt;两题》等。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京华烟云》的影视改编研究是一个毋庸置疑也不可回避的主题。此后小说《京华烟云》还被两次改编翻拍成影视剧,而这对于原著小说这一文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息息相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

此后,关于《京华烟云》的影视改编研究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一开始是就原著与改编后的影视剧二者之间的横纵对比。如卢芳芳的《一场绚烂的视觉盛宴——电视剧lt;京华烟云gt;改编得失谈》中就人物刻画和情节结构两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与原著相比,电视剧增加了若干类型化、模式化的戏剧冲突,而减少了文学性。其后,毕东平也在《电视剧中经典解读的世俗化倾向》一文中对于《京华烟云》影视改编的解读价值观提出了质疑,认为编剧以实用主义倾向对原著进行解读,偏离了原著的人物形象设置,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内敛坚韧之美的原著变成了指导现代人如何在复杂环境下过得如鱼得水的“教科书”。张馨月的《论lt;京华烟云gt;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区别》则从影视与小说以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颠覆对大众需要和文化传播等进行比较,以及影视文学和小说文本各自的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最后从影视文学是对小说的另一种重新构建进行论述。童鹏伟的《浅议传媒下的经典——以电视剧lt;京华烟云gt;为例》则叙述了经典误读的现象,并从受众的媒介化生存、“读图时代”对“阅读”的颠覆和多元文化价值三方面说明经典受到的冲击。同时,《京华烟云》的影视改编还转向了同名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当中。庄国岳的《从“赵雅芝”到“赵薇”——浅说lt;京华烟云gt;的几次改编》着眼于两版改编电视剧《京华烟云》,对比“赵雅芝版”的移植式改编和“赵薇版”的取材式改编,二者内涵重铸的向度和外延重塑的方式迥然不同,展现出不同时代下不同的审美取向和美学追求。张杰、张晓楠在《解读电视剧lt;京华烟云gt;人物形象姚木兰》中从电视剧中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来看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设置,并从亲情与爱情两方面对其进一步阐述。而杨青的《解读电视剧lt;新京华烟云gt;中的姚木兰形象》则从姚木兰的性格入手,对其隐忍宽容、豁达超脱的特质加以放大,从而塑造出一个全新、生动且感人的不同于小说的艺术形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