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自八十年代成名以来,苏童一直以充沛、稳健的创作姿态活跃于当代文坛,是最受读者欢迎,也是国内外评论界最为关注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格非曾说:“毫无疑问苏童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说最高的程度。他的作品如《河岸》等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国文字,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同时,在国内外也兴起了苏童研究热,众多学者对其女性意识、叙述艺术,人物形象,叙事模式等各方面对其小说进行研究。
笔者主要从分析小说主人公库东亮生活的时代背景,父子关系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以及作者在创作时所采用的意象、叙事艺术、叙事策略等方面来分析苏童创作小说《河岸》的叙事模式,并且通过与之前创作的小说叙事模式的对比,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剖析,来探索小说《河岸》的突破和创新,以此来更加深入了解小说《河岸》叙事模式的运用对现代文学的划时代意义,从而更好的掌握小说的叙事模式,以培养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个人知识修养及写作能力。
这些文献主要从小说本身、作者的个人经历、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叙事艺术、叙事策略、意向分析等不同方面对作品中的人物、人性、叙事策略、历史影响等进行深刻研究和论述。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上的《近二十年国内苏童作品的叙事学研究述评》,由作家田卓艳,贺婷婷共同主持编写,本书将国内近二十年对苏童作品的研究中关于苏童小说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的探讨多集中于叙事学研究集中分析。在叙事学的角度上以对苏童作品进行的研究为立足点,结合数据分析,从经典叙事学(包括视角、声音、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叙述时间、叙述话语、叙述结构、叙述语言)与后经典叙事学(包括空间叙事学、修辞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两个大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其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并试图为今后国内学者运用叙事学理论研究苏童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新的思路,它是一篇对国内近二十年苏童作品研究进行集中的述评的文章,有很高的学术深度和参考价值,也能让人从多方面对作家苏童作品的叙事方面进行更加深入。深刻的了解,对笔者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立足点。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上的《近二十年国内苏童作品的叙事学研究述评》,由作家张学昕主持编写,本书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貌的形成,还有小说的叙事语言出发对苏童小说的叙事风格,叙事模式进行了深度剖析,有很高的学术深度,能让人从多方面对作家苏童及其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我们需要根据叙事人称、叙事者、以及叙事者的态度来探索小说的叙事模式。
首先是叙事人称,文教资料上,作者张晓利在《从叙事人称分析小说lt;河岸gt;》一文中说苏童的小说《河岸》在以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其混杂的面目,来为读者书写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荒诞的寓言、一个历史时代的残章片段。整篇小说主要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了'我'(库东亮)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我'目睹了那个年代的所有悲喜剧,洞察了所有人细微的心理活动,然而在下篇的时候,小说又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慧仙,将叙事人称由“我”转变成慧仙,从第一人称转变成了第三人称。
再说叙事者以及叙事者的态度,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登了一篇这样的文章《在河与岸间被放逐的青春——评苏童《河岸》里的叙事者“我”》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