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以《群山之巅》为例文献综述

 2022-07-17 16:45:18

文献综述

2015年1月8日迟子建的全新长篇小说《群山之巅》正式发行,迟子建上一部长篇《 白雪乌鸦》出版于2010年,暌违5年之后,终于等来了《群山之巅》。迟子建写作这部小说历时两年之久,呕心沥血,其间两度因剧烈眩晕而中断。该小说入选“《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最佳。同时,在国内外也有许多人对这篇小说展开了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其中的女性意识、人物形象、叙述艺术等。

笔者主要分析安雪儿、单四嫂、辛开溜为代表的人物形象,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为主要切入点,深入研究造成他们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从中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她对这些悲剧性人物所赋予的人文关怀,从这种独特的人文关怀中反思当今的社会问题。

这些文献主要从小说本身、作者的创作背景、情感世界、独特思想、地理环境、人性、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

辽宁大学文学院赵丹发表的《lt;群山之巅gt;人物塑造的生命美》,深刻分析了小说中小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赋予这些小人物更深刻的灵魂:不论是散发人性光辉的底层人物,还是在罪恶中自我救赎的忏悔者,人物展现出一种灵动的生命美。该篇文章有助于让人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生动性以及作者赋予这些人物的独特意义。其次,迟子建小说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傻子”的形象,《群山之巅》也不例外。东南大学的顾佳琪在《lt;群山之巅gt;中“傻子”形象及其功能转变》一文中,以装傻的单夏和被害的陈媛作为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傻子为例,通过其独特视角和社会处境,展现了'傻子'狭窄的生活空间,并以'傻子'的结局反思人类的终极幸福,探讨'傻子'形象的功能转变,从而发掘迟子建追求理想人性的价值取向和不断调整的创作理念。

在对小说中所散发的人性美,贾晓珉在《温情与悲凉的双重书写——探析lt;群山之巅gt;中民间情感的书写》一文中,过民间语言、意象书写的融入以及双重批判方式的结合,探究了文本中民间情感的特征,即在神性与隐秘的世界中,温情与悲凉的情感交织,展现别样的风景。而魏斌发表的《lt;群山之巅gt;:人性与自然的双重变奏》一文中,探讨'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对作者的影响,深刻剖析了人性跌宕,小说中的故事演绎出了相互矛盾的人性与自然变奏模式,一是'出走'与'归来'的二律悖反,一是'现代化'与'生态意识'的辩证思考。

也有研究者从作者的生活环境、人文风俗对创作的影响方面展开了深刻的探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欧阳澜与湖北大学文学院的王树东,共同发表了《边地民间的人性风景——评迟子建长篇新作lt;群山之巅gt;》一文,该文分析了小说的发生地北中国的边地民间,时代大潮冲击下的众生相,历史和现实互相纠缠,小说中的人性善恶交织。中山大学中文系唐诗人也发表了《风俗、道德与小说——论迟子建lt;群山之巅gt;》一文,作者认为地域是作品诞生的重要因素,作家塑造人物,必然要从人物生活的地域风俗着手,进入人物周身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各种关系中呈现特定人物的言语面貌和行为特征。只有把文学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关系世界描绘出来了,作家笔下的人物才有可能实现栩栩如生的效果,而《群山之巅》也正是如此。

在对《群山之巅》的创作手法方面,陈华文在《立于群山之巅的文学美意--迟子建新长篇小说lt;群山之巅gt;读后》一文中,通过自然描写、故事情节、语言等方面的解析,发现了迟子建的唯美主义倾向:用诗意的笔调抒写故乡的群山,用唯美的眼光审视自然,用反思的姿态注视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而在郭力的《lt;群山之巅gt;:神性隐于凡俗》一文中,发现迟子建开始人物精神的深度开掘,人物表现出复杂立体的人性层面,无限丰富饱满的小人物群像的刻画,使迟子建的长篇写作开始向无限宽广的现实主义境界攀登。

陈俊萍的《论迟子建小说的人道主义精神》一文中,从对迟子建的主要长篇小说、散文的分析,归纳出人道主义精神是迟子建“温情叙事”信仰的核心。迟子建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和人生,以宽容的态度再现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迟子建在探索人类及人与人关系的同时,也把温情的目光投向自然。迟子建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赞美纯洁高尚的灵魂,既有对人的关怀,也有对自然的关注。该篇文章对理解迟子建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更高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