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尖锐与冷漠——解读吴忠全《声音三部曲》文献综述

 2022-09-03 22:48:25

关于青春文学的研究综述

摘要:国内对于“80后”青春文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几位知名的青年作家展开,或是对郭、寒等人作品的反思,或是对其作品母题等的思考,或是对“80后”整个作家群体及其作品的研究与批判。这些研究大多将作家都放在了“80后”作家群的环境背景下展开分析研究,对于青春文学中较为特殊的独立个体的研究非常少,但是对于这些作家作品的关注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80后”作家; 批判研究; 个体生存思考

随着中国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在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代表的文学写作比赛的影响下,以郭敬明、韩寒、笛安等为代表人物的一批青年作家,及我吃西红柿、猫腻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网络作家的文学作品渐渐成为了青少年阅读群体的主流读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作家甚至为了迎合主流而改变了自己的创作初衷与创作定位,因而那些不一样的作品显得尤为可贵。

目前国内对于“80后”青春文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几位知名的青年作家展开,或是对郭、寒等人作品的反思,或是对“80后”作家群的作品创作主题的探析,或是对“80后”整个作家群体及其作品具有的共同特性的研究与批判。这些研究大多将作家都放在了“80后”作家群的环境背景下展开分析研究,对于青春文学中较为特殊的独立个体的研究非常少,但是对于这些作家作品的关注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比较“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与传统青春文学,传统的青春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个体放进大环境中,思考个体在团体中的生存与成长,而“80后”作家群的大氛围是讲述个人的生存困境,这与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密不可分,成长的寂寞使得这种寂寞延续到了作品当中。但是,文学作品不能始终停留在个人对于青春的感伤、对于个体成长的感悟上。从个体跳出到整体,从虚构跳出到现实是一个必然的成长过程。

  1. 关于“80后”青春文学的整体研究
    关于“80后”青春文学的整体这一类的研究较多,主要分为三类。

其一,关于“80后”创作主题的研究。研究者大多认为“80后”作家所创作的青春文学作品大多采用非传统的宏大叙事的方式,往往着眼于通过对个体的成长过程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于成长、青春的思考与探索,由于其成长环境的独特性,独生子女的成长影响让他们的作品当中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以郭敬明为例,其作品的描写手法、表现方法、语言风格都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由于年龄的限制,其创作多以成长为主题,作品大多都以与之年龄相仿的主人公为原型,以作家自己的青春为原型,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遭遇,来表达作家本人对于青春、成长的理解,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怀旧色彩,这种怀旧色彩是其对于过去的成长与青春的怀念。以探索青春文学创作主题的一系列的论文都主要从题材内容,叙事方式,语言表达角度结合大量文本与时代背景和其成长环境分析来探析作品。

其二,对于“80”后作家群体的批判研究。对于“80后”作家群体来说,“80后”青春文学这个概念是和“80后”青春文学批评是同时出现的,并且一直至今。周辰在其论文《文学孤独与矛盾并存,批评与反批评同步―――对“80后”文学的批评态度》中以韩寒与白烨事件为例,十分具象化的将“80后”作家与文学批评界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该文以文学批评家白烨在《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中提出韩寒的作品与文学无关,甚至提出了针对整个“80后”作家群的创作的否定为导火索而展开,“80后”青春文学和“80后”青春文学批评二者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一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