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映画における母親像の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21 16:32:09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是枝裕和是日本新一代优秀电影导演,仍处于创作活跃期。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论著,但是部分专业电影书籍中有是枝裕和导演的相关简介,且其电影作品相关的部分原著小说已经引进了国内。近年出版的是枝裕和导演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2016年)和《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2017年),记录了他本人对日常生活与创作影像的思考,对导演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家庭观等有详细可考的阐释。比如是枝裕和对父亲与母亲情感认同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这两种人物形象在他电影中的表现以及电影中的家庭构建方式。研读他的随笔和访谈录对本研究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目前已经出版的电影类相关书籍多为是枝裕和导演的基本介绍和作品概述,没有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比如佐藤忠男在《日本电影史》(2007年)中评价是枝裕和在《下一站,天国》中把纪录片的要素融入幻想片中的手法非常新颖。吴咏梅的《日本电影年》(2011)对日本电影进行了时间线上的梳理,在单独章节“独立制片”中对是枝裕和的家庭伦理片进行了简要分析,探究是枝的影片如何在新时代日本电影中巧妙传承了东方式伦理观。四方田犬彦在《日本电影110年》(2014年)中将是枝裕和评论为90年代中期闪亮登场的导演和在21世纪头十年里留下显赫业绩的中坚导演。舒明在《日本电影纵横谈》(2016年)中以具体影片为例,介绍了是枝裕和被《电影旬报》评选为平成导演十一强并简要介绍和梳理了是枝裕和作品中常见的主旨,但没有对某类人物形象和导演的风格进行系统分析。黄献文在《东亚电影导论》(2017年)中以表现亲情的疏离与回归的《步履不停》为例,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隐忍、内敛、家常,镜头丝滑般向前流淌,却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

日本主流文献搜索引擎CiNii和J-STAGE方面,在CiNii中输入关键词“是枝裕和”,共有108件相关事项。其中包括了各类杂志访谈,有关是枝裕和电影的文章大多是从某一部电影切入探讨,如对近期大热的《小偷家族》中的家族问题进行分析。影评《家人间的羁绊到底为何物》(『家族の絆とは何か、僕が考えてみたこと』〜映画/小説『万引き家族を観たあとで〜)的作者结城俊哉认为:该电影展示了“家人的羁绊”这种观念其实只是幻想罢了,而切断这种对原生家庭的羁绊的人也许会变得更强大,只有在相处过程中真正产生了亲情的人才能被称为家人。另一类研究对是枝裕和电影中的某个现象进行了梳理,比如伊藤弘了在《是枝电影中“入浴”的作用——〈DISTANCE〉(2011)中入浴画面的缺失及其意义》(『是枝映画における入浴の機能--「DISTANCE」(2011における入浴場面の欠如とその意味』)中主要论述了是枝裕和通过家人一起洗澡的场景展现了家人关系的疏离或深厚。而在J-STAGE中输入关键词“是枝裕和”,并没有出现相关文献。由此可见,目前日本学界对是枝裕和的电影鲜有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可供参考的资料并不多。

在中国知网中搜索“是枝裕和”,关联结果共有116条。最早的是2012年的《世界电影》杂志、收录了4篇美国学者所写的关于是枝裕和及其电影的文章。分别是马克·席琳的《是枝裕和访谈》、戴维·得瑟的《〈下一站天国〉:历史,记忆,创伤与先验》、拉斯-马丁·索伦森的《现实之诗:事实与虚构之间的是枝裕和》和小阿瑟·诺莱迪迪《是枝裕和,站在十字路口的导演》。这些美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是枝裕和创作初期的叙事手法、美学特色和电影主题进行分析。这些早期研究为国内是枝电影的研究点亮了一盏明灯,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样在2012年,国内开始出现关于是枝电影的研究。如《艺苑》刊载了黄蕾蕾的《饮食,隽永的温柔出口——论是枝裕和〈步履不停〉中的家庭伦理观》,作者以影片中的饮食作为切入点,对是枝电影中的家庭伦理美学进行了探究。

2016年开始,国内关于是枝裕和的研究逐渐增多,如《世界文化》刊载了杨雷的《是枝裕和:漫步日常风景,触摸人性温暖》,作者通过梳理是枝的数部作品,分析这些作品对日常生活的生动表现,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关怀。2017年《电影文学》刊载了赵宏涛的《是枝裕和电影的美学风格》,作者从长镜头纪实美学、散漫无序的叙事和情感中的物哀美三个方面分析了是枝电影的美学风格。2018年以后,《小偷家族》的获奖与上映赢得了更多人对是枝裕和电影的关注,相关文献数量也直线上升。从目前知网上刊登的文章来看,2018年有42篇,2019年已有31篇。其中大部分是对是枝裕和电影整体风格的分析,再往下有对导演作品中的家庭刻画的解析。从大主题“家庭”着手,对某类家庭中的角色进行深入挖掘,出现了一些对是枝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分析。如2018年 《书城》刊载了书玉的《是枝裕和的父亲们——日本家庭剧中的父亲谱系》,通过对战后出生的一代导演们对战后日本发展下形成的小家庭中的父亲形象的塑造对比,分析是枝裕和电影中出现的非典型的日本父亲,他们不再传统地高高在上,而是温柔又不循规蹈矩,且具有了反省能力,这是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亲们与众不同的地方;2019年《电影文学》刊载了崔国琪的《父权的式微与放逐——论是枝裕和家庭母题电影中的父亲形象》,作者认为在日本传统封建的“家制度”日渐式微下,“父亲”和“父权”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功能也在慢慢解构,是枝裕和在这个背景下塑造了一批脱离了父权光环的父亲形象,他们或没出息如废柴,或在家中难以看见身影甚至直接缺位,或是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展示父爱。从这些导演塑造的极具辨识度的形象可以一窥日本现代社会的现状。

与父亲角色相对应,2018年《教育教学论坛》刊载了林婧婧的《浅谈是枝裕和电影中母亲形象的文化意蕴》,作者选择了是枝裕和五部电影中有代表性的母亲角色进行剖析,是枝裕和塑造的母亲形象既拥有大和抚子的传统美德,又带有现代女性坚韧、乐观、诙谐甚至狡黠的一面,由此表现出现代日本社会的一些文化心理现象。关于是枝裕和电影中母亲形象的分析仅此一篇,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该篇文章仅对是枝五部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选取的母亲形象大致风格接近,缺乏对比性,且没有涉及是枝最新的大热电影《小偷家族》中的母亲形象。另外,2018年《语文学刊》刊载了王梅的《是枝裕和家庭题材电影中的女性悼亡者》,作者列举了三类女性悼亡人,其中以《步履不停》为例,通过各种细节分析了母亲对长子的悼念来表现母亲的情感特征;在2018年的《上海视觉》中刊载的《浅析是枝裕和电影中的日式家庭美学》中,谈天瑶从厨房的角度切入,提到了母亲为一家人准备食物的画面,分析了导演通过食物串联起影片中家庭成员的关系。这些角度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本课题欲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扩大研究范围和从多角度切入,比如结合时代历史背景和日本家庭观、女性观的视点对是枝裕和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做更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上野千鶴子(1994)『近代家族の成立と終焉』[M]岩波書店

[2] 蔵澄裕子(2008)「近代女子道徳教育の歴史——良妻賢母と女子特性論という二つの位相」[J]『東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第34号,49-5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