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名称: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llegorical Say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1.引言
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一部分说明语句的本义。从20世纪2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学者围绕歇后语的性质和名称,以及歇后语的内容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以王勤的《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2001)和谭永祥《歇后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1999)等为代表作。这一时期学者们注重与争论的热点依然是歇后语的名称以及歇后语前后两部分关系的问题。在近期研究中,学者们对歇后语的语义结构、释义、翻译、语法结构、修辞等方面有所关注。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领域,它的影响涉及众多方面。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方式。关联理论作为指导交际的认知理论对翻译极富有解释力。关联理论虽然对我国语用学界影响很大,可在我国翻译界却似乎没有产生多大的反响,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也很有限。
2.研究背景
2.1 关联理论的提出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Dan Sperber与Deirdre Wilson1986年在H. P. Grice提出的语用学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对Grice合作原则(Coorperative Principle)的批判和发展,并综合了当代认知科学、语言哲学和人类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多源的理论背景(曲卫国,1993)。
关联理论基于两个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认为,每一个话语或直显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其本身具有的最佳关联性(Sperber amp; Wilson, 1986/1995:260)。交际原则表明,明示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应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有两种假设:(a)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b)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一致,因而具有最佳关联性。根据语境,付出一定努力,便可获得一定量的语境效果,也就是关联性(relevance)(曲卫国,199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
- 西方工业化背景下《木马赢家》中亲情关系的异化文献综述
- 《公报》杂志与亨利劳森的文学创作文献综述
- 英语应用中的汉语干预文献综述
- 西藏旅游景点译文问题探析文献综述
- EFL写作中心对学生英语写作发展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