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Lyrics in Bob Dylan’s Musi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Grammar文献综述

 2022-08-04 11:01:36

附页:

文献综述

在美国六十年代,音乐人鲍勃迪伦在民谣中表达了青年一代的精神危机,促使美国青年的觉醒。本文在韩礼德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下,从语气、情态、人称三方面分析鲍勃迪伦六十年代代表作的人际功能,揭示其作品的语言选择与所表达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与听众人际功能互动的实现。

引言

鲍勃迪伦六十年代著作

2016年,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被认为是他诗歌才华的嘉奖,更嘉奖他对世界民权运动的贡献。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音乐。Blowinrsquo; in the Wind被奉为民权运动的圣歌,广为传唱,他在歌中倡导人们斥拒权威,寻找自我; A Hard Rainrsquo;s A-Gonna Fall 则是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最伟大的抗议歌曲,创作背景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歌词控诉了人类恶行的黑暗,令人痛彻心扉;在Master of War中迪伦控诉战争的残酷,同时开展他对权力体制的具体批判,质问掌权者如何操弄战争机器以获得权力和金钱。

分析的必要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关于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纯理论功能的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适用于口头和书面的语篇分析。目前,国内针对歌词的人际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歌词的语音与语法,故而缺乏对歌词是如何影响听众对事物的看法和感情以及互动中体现的人际意义的研究。鲍勃迪伦作为民谣歌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以人际功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主要对其六十年代三首作品进行分析,为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进而理解其对当代人的影响,对如何更好地传递文化、感情提供参考。

本文的结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