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闺阁”女性形象构建-以凌叔华《古韵》为例文献综述

 2022-11-27 15:25:20

文 献 综 述

《古韵》(Ancient Melodies)是民国女作家凌叔华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娅·伍尔夫的倡导下所作的自传体小说,其成书于五四大变革时期,该书用英语书写的方式给西方文学带来了一个不同的中国形象,以独特视角切入了中国女性形象建构,为华人女性在海外的书写奠定先河。《古韵》(Ancient Melodies)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以来在西方广受欢迎。

  1. 国内凌叔华作品的研究现状

凌叔华上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后便受到注目,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戈灵、朱光潜等均有评述。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第一代女作家,凌叔华的作品在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写作风格都体现了一个女性作家的特有选择,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追求在女性解放过程中的重要性,为第二代、第三代女作家的进步奠定基础。

  1. 从时代背景来看凌叔华作品的现实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妇女问题的争论再次成为焦点。凌叔华的作品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崛起于文坛,在同时代人少有涉猎的女性、儿童题材开始了新的探索,使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由对外索取和认同转向对内反思和内省。在中国“五四”时期,人道主义在文化界、知识界成为新文学的主要思想基础,其作品《古韵》(Ancient Melodies)中,人道主义的精神、情怀就有所显现。
  2. 从人物形象研究凌叔华小说笔下的人物特点与意蕴,认为其笔下的婉顺女性,无论是旧式小姐、太太还是知识女性都处于时代边缘,通过对她们的研究,着意于凌叔华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女性内省意识的探求,挖掘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共有的鲜明传统特点,并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再衡量女性思想的进步与解放之不易。例如凌叔华笔下的太太鲜活灵动、血肉饱满,贾母式的张老太太菜(《有福气的人》),热衷打牌赌钱的太太(《太太》),整日牢骚满腹,与仆人斗智斗法的白太太(《送车》),将幸福维系在一块鸭肉上的迷信太太(《中秋晚》)hellip;hellip;如果这些老中青太太串联起来,就可以获得一个对就家庭妇女生存处境、意向欲念的完整形象。(李奇志,1995)
  3. 从艺术风格研究凌叔华作品的温婉淡雅与冷峻嘲讽。目前国内学者对其写作风格多持两派:一方面认为凌叔华被称为中国的“曼苏菲尔”,善于用片段展示、心理刻画、细节呈现和画面描摹来构架小说的格局,有助于她作品“温婉淡雅”风格的形成。陈宗敏在《论凌叔华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以“淡”来概括她的风格,她是从凌叔华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在情节的“突变”中找出这一特色的;另一方面,陈学勇认为微妙的嘲讽的情调也是构成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风格,她冷峻、逼真地显示世态人心及隐藏着的悲悯、嘲讽的作者情感与契诃夫相似。此外,凌叔华本身具有的绘画眼光对其小说风格的影响也体现在其文字和作品的意境上。杨义也认为凌叔华以画笔入小说 ,“小说的写景笔致,也讲究写意传神,于事情诗情画意相交融中,扑散着肃然物外的情趣”。(杨义,1993)
  4. 通过将一个作家与同时代其他作家横向比较研究,能够更加突出该作家创作的独特性。评论者黄人影曾在《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中将当时的女作家大致分为三类:以冰心和绿涟为代表的闺秀派;以冯沅君和丁玲为代表的新女性派;再就是以凌叔华为代表的新闺秀派。凌叔华能够敏锐察觉到新文化对女性所带来的变化,并将这类深受五四新风尚影响的女性传统家庭中的太太、小姐引入创作当中。这也是凌叔华作品中国人形象塑造广为西方接纳的原因。
  5. 国外凌叔华作品的研究现状

凌叔华漂泊海外,曾经在英国、法国、美国和新加坡等地多次举办她的画展,她的天才绘画在有着文艺复兴传统的欧洲显示出绚丽的色彩,而她的自传体小说《古韵》(Ancient Melodies),曾成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畅销书,并译成法、德、俄、瑞典等文字出版。与国内对凌叔华作品学术性研究的广泛性、时代性不同,国外对于凌叔华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角度:

2.1 弗吉尼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与凌叔华间跨文化交流的研究现状

1938至1939年,伍尔夫与凌叔华有六封书信往来,伍尔夫在信中多次建议、鼓励凌叔华进行自传写作,这些信件情感真挚、信息丰富、保存完好,是中英两位女作家真诚友情的见证,也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收入了《弗吉尼娅·伍尔夫书信集》第六卷。

伍尔夫与凌叔华有着类似的出身背景和文学家气质,同时她们在关注的对象上也相似,较多地描摹女性形象,而且在写作中均很关注女性内心。这些心理上的亲近和精神上的共鸣奠定了凌叔华与弗吉尼娅·伍尔夫交流的思想基础。由于凌淑华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关于她们之间交往的研究较多,这也反映了新月派与布卢姆斯伯里派文学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的《散文、诗歌和书信》(Essays, Poems and Letters, 1938)一书见证了两个文学界在不同社会和政治环境下的国际接触和交流,而凌树华则被视为两个文学界的关键纽带。帕特丽夏·劳伦斯(Patricia Laurence)的《莉莉·布里斯科的中国眼睛:布卢姆斯伯里、现代主义与中国》(Lily Briscoe s Chinese Eyes: Bloomsbury, Modernism and China)用一双中国的眼睛诠释了莉莉来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她利用它们来观察朱利安、凡妮莎、伍尔夫和凌淑华在1935年至1937年间的亲密关系,从而表明英国布卢姆斯伯里派与中国新月派在文学、文化和艺术上的交流。

凌叔华小说《古韵》(Ancient Melodies)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弗吉尼娅·伍尔夫的书信指导,李欧梵说:“弗吉尼娅·伍尔夫的那份遗产传给了后来的两位中国女作家:凌叔华和张爱玲。”这部小说用英文书写,内容来源于凌叔华的早年生活经历,它展现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也折射出了中国20世纪初由古典走向现代的历程。而弗吉尼娅·伍尔夫的作品《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塑造了东方式完美女性伊丽莎白这一角色。另一方面,结合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理论,伍尔夫作为“强者诗人”影响了凌叔华的文学创作,根据伍尔夫在女性主义和现代主义中的代表性观点和写作技巧,分析了在其影响下凌叔华作品中体现的女同性恋观点、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对内在真实的追求,发现伍尔夫对凌叔华带来的影响。

通过六封简短的书信,双方都实现了中西方文化间的互相交流、学习与融合。《古韵》(Ancient Melodies)更是实现了跨文化英文书写,收获了如英国的《泰晤士文学副刊》《时代与潮流》《旁观者》等刊物的赞扬,亦可见20世纪初期及中叶英国文坛对东方中国的姿态,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探究弗吉尼娅·伍尔夫与凌叔华间的跨文化交流。

2.2凌叔华与国内外同类型或同时期优秀文学家的比较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