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运作理论视角下的《浮生六记》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02 20:17:18
  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浮生六记》是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年)沈复著成的自传散文体小说,以沈复与其夫人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描述了二人平凡而又充满意趣的生活,箪食瓢饮,与艺术为伴,但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客观限制,夫妇二人的理想最终走向幻灭。全书共六卷,现存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浮生六记》的视角和书写十分独特。在选材上别具一格,中国文学中极少涉及平淡的夫妻之情,沈复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直率的笔调记叙夫妻平淡之乐。在思想上,其反对礼教,倡导个性,在文字上古雅简练,清新隽永,一经面世便深得各派文学大家的青睐,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对清代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亲属关系、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洋洋洒洒进行描述,负载了大量文化信息,通过文字、方言、诗词、对联、成语、谚语等方式不断呈现,受到学术界和翻译界的高度关注。

近年国内掀起了一股典籍翻译的热潮,文化翻译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文化负载词虽然只是文化翻译中诸多“文化素”之一,却也是“文化素层级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负载词是各国家、各民族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所形成的有自己文化特点的词语。此类词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既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概念。文化作品的翻译质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否得当。因此,对文化负载词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传递源语言的文化内涵,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恰到好处地再现原作的文学审美特征,使中国文学不再受强势文化的覆压而日益边缘化,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璀璨放光,理应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预期目标

本文将从阐释运作原理的角度分析《浮生六记》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通过对《浮生六记》四个译本,即林语堂译本(1939年)、雪莉·布莱克译本(1960年)、白伦江素惠译本(1983年)、格雷厄姆·桑德斯译本(2011年)的对比分析,探讨译者在“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这四个步骤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的译者群体,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加之其特有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沉淀,具体反映到阐释运作的四步骤中,信任投入与侵入程度,吸收与补偿的方法,都有差异化的呈现。总体而言,本文希望能解决以下问题:1)不同译者的主体差异性在“信任”这一步骤有何表现?对文本翻译有何影响?2)在阐释运作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采用哪些策略来翻译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3)阐释运作理论在解释翻译实践时有何不足之处?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查阅与论文关键词相关的期刊、专著与学术论文等,梳理《浮生六记》译本及译本研究的历史脉络,理解阐释学的发展及核心概念,尝试从斯坦纳的四步骤阐释运作理论的视角分析《浮生六记》在不同时期的林译、布译、白江译本,厘清不同译者的信任投入来由,对比得出不同译本在侵入、吸收、补偿步骤中的可取之处及不足所在。

四、文献综述

现有对于《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七类:总括性述评、译者研究、翻译策略研究、译本对比研究、文化视角的研究、文学视角的研究、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在此细分体系下,聚焦译本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是比较分析《浮生六记》不同译本(尤其是林语堂译本和布莱克译本)的差异,所用理论涉及文化翻译观、语境理论、阐释学、目的论、描述翻译学、接受美学、翻译规范等。

郭晓辉(2014)选用目的论的视角,对《浮生六记》中文具用品、日常吃食、传统地名类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研究,得出译者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在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酌情减少阅读中的文化元素困扰。然而文学文本很少有特定目的,文体也更加复杂,因而采用单一目的解释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过于泛化笼统。

赵巳阳和孙致礼(2008)以《浮生六记》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各译本中和原著对应的316个文化负载信息进行语料统计分析,归纳出“林与布在处理《浮生六记》中出现的文化负载信息时均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而白伦与江素惠两位译者则在翻译时力求尽量保留原作中的文化特点”的结论。但是单一的归化异化策略有些陈旧,难以创新。俞玲(2019)从林语堂“忠实、通顺与美”的翻译标准探讨《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缺乏必要的译文对比,缺乏对副文本的充分有效利用,也缺乏新颖有力的翻译理论的指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